

1.
量詞
量詞,用于花或成團的東西。
2.
名詞
(Duǒ)姓。
3.
名詞
花朵,植物的花或苞。
1.
亦作“朶”。
2.
樹木枝葉花實下垂貌。后多指花朵。
1.出自《說文·木部》朵,樹木垂朵朵也。
2.出自《春賦》釵朵多而訝重,髻鬟高而畏風。
3.出自《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詩白花檐外朵,青柳檻前梢。
3.
量詞。花朵及花朵狀物的計量單位。
1.出自《寒食日題杜鵑花》詩一朵又一朵,并開寒食時。
2.出自《水滸傳》一個似北方一朵烏云,一個如南方一團烈火,飛出陣前。
3.出自《星空·海上》西方的那朵木星喲,又巨,又朗。
4.
動。參見“朵頤”。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正亂》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
5.
姓。明有朵汝翼。
1.出自《萬姓統譜?哿韻》朵,見姓苑。
6.
指用手捉。
1.出自《雞肋編》《易》正義釋“朵頤”云:“朵是動義,如手之捉物,謂之朵也。”今世俗以手引小兒學行謂之“多”,莫知其義。以此觀之,乃用手捉,則當為朵也。
7.
耳朵。轉指兩旁。參見“朵殿”、“朵樓”。
1.出自《東京夢華錄·元宵》兩朵樓各掛燈球一枚,約方圓丈余,內燃椽燭。
2.出自《東齋記事》〔仁宗〕冬不御爐。每御殿,則于朵殿設爐以御寒氣。
3.出自《錢氏私志》米(米元章)乃顧朵殿云:“皇帝叫內侍要唾盂。”
4.出自《五十初度自題小影》詩朵殿臚名叨上第,繡衣持節歷南天。
1.亦作"瘞坎"。
2.古代行祭地禮時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1.猶收殮埋葬。
1.亦作"瘞薶"。古代祭地禮儀之一。
2.埋葬。
1.見"瘞埋"。
1.亦稱"瘞血"。
2.古時祭宗廟和孔廟的一種儀式。在正祭前一天殺牲口﹐用部分毛血貯放于凈器中﹐當正祭時﹐贊禮官唱"瘞毛血"﹐由執事者捧毛血瘞于坎中。
1.見"瘞鶴銘"。
1.陪葬的錢幣。
1.祭土地神。
1.設瘞坎之處。
1.見"瘞毛血"。
1.干魚的一種。
1.古代祭山禮儀。治禮畢埋玉于坑。
2.見"瘞玉埋香"。
1.指埋葬已故的美女。
1.見"瘞藏"。
1.埋葬。
1.古代埋繒帛以祭地。
1.肥大丑陋。
1.南方產的一種小蛇。可入藥。
1.即蜥蜴。
1.猶駅駆。
1.香氣濃盛貌。
2.比喻美好。
1.古代寓言中魯國人張毅和單豹的并稱。單豹強健而不知戒避險途﹐死于餓虎;張毅應接世務恭慎而不知強身﹐死于內熱。此由二人各滯一邊﹐未能去其不及所致。見《莊子.達生》◇用作感喟養生之道難求的典故。
1.指傳說中的猛獸。
1.剛毅節烈。
1.威武勇猛。
1.猶英靈。語出《楚辭.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1.形容非常堅定果斷。
1.嚴肅堅決的神態。
1.剛強勇武。
1.忠毅英勇。
1.如此,這么。
1.閃爍貌。
1.光彩閃耀。
1.光彩;鮮明。
2.磷火,鬼火。
3.借指螢火蟲。
4.顯耀。
5.猶飄揚。
1.鮮明貌;閃爍貌。
1.照耀。
2.光輝;明亮。
1.光彩;明亮。
2.閃耀。
3.指螢火。
1.比喻詩文的文理色彩。
1.鹢舟。
1.《左傳.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飛,過宋都。"杜預注"鹢,水鳥。高飛遇風而退,宋人以為災。"后因以"鹢路"比喻失意的仕途或不利的處境。
1.船頭。古代畫鹢鳥于船頭,故稱。
2.泛指船。
1.鳥名。烏鴉的一種。體形較小,腹下白,喜群飛齊鳴。又名鴉烏﹑鵯鶋。古詩文中常用以比喻貪利小人。
1.《左傳.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飛,過宋都。"后因以"鹢退"表示要求前進而被迫后退的處境。
1.船頭畫有鹢鳥圖像的船;亦泛指船。
1.猶劓割。
1.殘害。
1.割鼻斷足。
2.危殆不安貌。
1.昏暗不明貌。
1.天色陰沉昏暗。
1.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