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毀謗;誣蔑。參見“詆訐”。
1.出自《漢書·劉向傳》緣飾文字,巧言丑詆。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
3.出自《水東日記·南都人物之盛》惜乎,二公嘗請老而不得,近為南京十三道官詆其貪戀,時論為之不平。
4.出自《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就常詆南人。
2.
呵斥;指責。
1.出自《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露表告將入關,因詆宦豎柄朝,垢蠹紀綱。
2.出自《杜士賢贊序》東陽杜希圣,時為武學生,上疏詆奸臣賈似道,請正其罪。
3.出自《書信集·致臺靜農》近來謠言大熾,四近居人,大抵遷徙,景物頗已寂寥,上海人已是驚弓之鳥,固不可詆為“庸人自擾”。但謠言則其實大抵無根。
3.
通“抵”。抵拒;抵觸。參見“詆冒”、“詆讕”。
1.出自《送易師楊君序》世之學《易》者,率不能窮究師說……離其原,振其末,故羲、文、周、孔之奧,詆冒混亂,人罕由而通焉。
2.出自《宋史·司馬旦傳》知宜興縣,其民囂訟,旦每獄必窮根株,痛繩之,校系縣門,民稍以詆冒為恥。
3.出自《贈林東皋考績序》雖以龔、黃、召、杜顯顯然擬之者,實反出嚴來下。用是善惡詆冒,莫可憑倚。
4.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上責萬歲,萬歲詆讕;上怒,命斬之。
5.出自《括異志·董中正》乞少緩,詎敢詆讕。
4.
通“抵”。抵償。參見“詆罪”。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格殺信。吏卒格信時,射中上林苑門,宣下吏詆罪。以為大逆,當族。
5.
通“柢”。根底;要素。
1.出自《淮南子·兵略訓》兵有三詆: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
6.
通“砥”。直。參見“詆直”。
1.出自《舊唐書·郭子儀傳》臣本愚淺,言多詆直,慮此招謗,上瀆冕旒。
耩(jiǎng)。
1.一種翻松土壤用的農具。
1.即耬車。
古書上指螻蛄。
1.古代金錠名。
昆蟲,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黃色。前足發達,呈鏟狀,適于掘土,有尾須。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通稱蝲蝲蛄(làlàgǔ),有的地區叫土狗子。
1.蛙屬。《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鄭玄注"螻蟈﹐蛙也。"《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朱右曾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于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唐張碧《山居雨霽即事》詩"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一說螻為螻蛄﹐蟈為蛙﹑蛤蟆。參閱《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陸德明釋文引漢蔡邕《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時則訓》"螻蟈鳴"漢高誘注。又說即螻蛄。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螻蛄》及《爾雅.釋蟲》"天螻"清郝懿行義疏。
1.見"螻蚓"。
1.亦作"螻蟨"。
2.螻蛄與蚯蚓。
3.喻平庸無能的小人。
1.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于作戰。
1.一種小船。
1.有樓的戰船。
1.眾馬行貌。
1.古水名。
1.見"髏髏水"。
1.山頂。
1.鋤地﹐培土。
1.兜攬買賣的中間人。
1.摟抱處女。語出《孟子.告子下》"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1.裙帶。
1.拉攏﹑挾持他國一起征伐。語出《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
1.奉承。
1.兜攬﹐包攬。
1.謂辦事能干。
2.引申為綠林之從卒﹐即嘍啰。
1.吝嗇。
2.奚落取笑。
1.取,拿。
1.估算。
〈方〉照著腦袋;迎頭~就是一拳。
1.算賬。
1.即寠數。以頭頂盆時﹐用來墊盆底的草圈。
用竹子、荊條、葦篾兒等編成的盛東西的器具,從口到底比較深。
1.指邊遠閉塞之地。
1.淺薄平庸。
1.破舊敗壞。
1.粗劣微薄。
2.簡陋。
1.謂缺乏才能。亦指缺乏才能的人。多用作自謙之詞。
1.愚誠﹐愚忠。自謙之詞。
1.丑陋。
1.丑陋。
1.矮小。
1.相沿成俗的不良風氣。
1.謂孤陋寡聞﹐淺見薄識。
1.指凡夫俗子之身。
1.惡疾。
1.輕賤﹔卑賤。
1.淺陋鄙俗。
1.謂塵俗的陋習。
2.淺陋低能。
3.粗野。
1.陋室。
1.陋巷。
1.淺陋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