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姓。
2.
名詞
鄧州,地名,在河南省。
1.
古國名。曼姓。在今河南省鄧州市。后滅于楚。
1.出自《說文·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
2.出自《春秋·桓公七年》鄧侯吾離來朝。
3.出自《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2.
古地名。春秋蔡地,后屬楚。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
1.出自《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
2.出自《荊州》詩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3.
逗弄;揶揄。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覷著日頭兒,暫時間,齋時過。“殺剁!又不成紅娘鄧我?”
4.
用同“澄”。濾篩沉淀。參見“鄧沙”。
1.出自《西游記》女怪道:“葷的是人肉餡饃饃,素的是鄧沙餡饃饃。”
5.
用同“鈍”。遲笨貌。參見“鄧鄧呆呆”。
1.出自《西游記》那里呼喇一聲,大開了門,跑出一陣牛頭精,鄧鄧呆呆的問道:“你是誰,敢在這里呼喚!”
6.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地區。
1.出自《左傳·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鄧,為師期。
7.
古地名。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2.出自《水經注·河水四》又東至鄧。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矣。
8.
古國名。戰國楚地,秦置鄧縣,是故鄧侯國。在今河南省鄧州市。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2.出自《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
9.
姓。
1.出自《廣韻?嶝韻》鄧,姓。出南陽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后因氏焉。
1.方言。賺頭,利錢。
1.冒充,竊取。
1.謂不顧偏愛親戚的嫌疑。
1.猶騙取。
1.輕率認定。
2.冒名認領;冒名承認。
1.貪圖榮耀。
1.貪戀女色。
1.指貪婪的君主。
1.稱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1.不應受而受。
2.遭遇,經受。
1.不顧生命危險。
1.冒名頂替。
1.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謂公然干普天下都認為是最大錯誤的事。
1.指文章或講話的開頭部分。
2.冒尖,露出苗頭。
1.沖冒。
2.古代的一種戰船。
3.冒犯。
4.凸起,鼓起。
1.猶假冒。
2.冒昧不自量。
1.貪鄙。
1.謂無勛德而竊居祿位。
1.違犯法令條文。
1.猶討嫌。
1.貪污軍餉。
1.虛報開支。
1.貿然行動;貿然實行。
1.假托他人姓氏。
1.猶僥幸。
1.頭巾。
1.頭暈眼花。
1.迎著濃煙。
2.因燃燒而噴散出濃煙。
3.形容極為干燥。
1.犯顏,冒犯尊者。
1.冒名而得庇蔭。謂冒稱父祖有功而得入學或任官之權。
1.冒名占有。
1.違反定制。
1.冒失莽撞。
1.指文章的序﹑引子之屬。
2.指與文章開端與主旨無關的贅語。
1.昏聵惑亂。
1.老年與幼年。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1.亦作"眊聵"。
2.眼花耳聾。
1.昏聵;糊涂。
1.視力昏花。
1.見"眊瞶"。
1.謂眼睛昏濁與清亮。
1.昏聵惑亂。
1.昏亂;糊涂。
2.猶藐藐■略貌。
3.元時俗語。羞人的話。
1.方言。謂眼神因驚恐而游移不定。
1.昏花的眼睛。
1.昏聵糊涂貌。
2.眼迷糊貌。
1.昏聵懦弱。
1.因失意而煩惱。
2.粗心。
1.謂眼睛迷亂失神。
1.昏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