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國名。曼姓。在今河南省鄧州市。后滅于楚。
1.出自《說文·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
2.出自《春秋·桓公七年》鄧侯吾離來朝。
3.出自《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2.
古地名。春秋蔡地,后屬楚。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
1.出自《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
2.出自《荊州》詩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3.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地區。
1.出自《左傳·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癸丑,盟於鄧,為師期。
4.
古地名。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2.出自《水經注·河水四》又東至鄧。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矣。
5.
古國名。戰國楚地,秦置鄧縣,是故鄧侯國。在今河南省鄧州市。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2.出自《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
6.
逗弄,揶揄。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覷著日頭兒,暫時間,齋時過。“殺剁!又不成紅娘鄧我?”
7.
用同“澄”。濾篩沉淀。參見“鄧沙”。
1.出自《西游記》女怪道:“葷的是人肉餡饃饃,素的是鄧沙餡饃饃?!?/p>
8.
用同“鈍”。遲笨貌。參見“鄧鄧呆呆”。
1.出自《西游記》那里唿喇一聲,大開了門,跑出一陣牛頭精,鄧鄧呆呆的問道:“你是誰,敢在這里呼喚!”
9.
姓。
1.出自《廣韻?嶝韻》鄧,姓。出南陽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后因氏焉。
1.亦作"小伢"。
2.方言。小孩子。
1.商代國君祭祖時稱旁系祖先為小d。
1.熟悉,精通。
1.通暢明白。
1.猶朝夕。
1.猶言不理解。
1.猶至察;苛刻。
2.明察。
1.猶曉月。
①精通;通曉曉暢軍事。②明白流暢行文曉暢流利。
1.明白通達。鬯,通"暢"。
1.猶報曉。
1.拂曉的更籌。指拂曉時刻。
1.通曉。
1.謂解答釋疑。
1.明白;知道。
1.曉得。
1.曉得。
1.猶洞曉,透徹地知道。
1.白發。
1.指清晨禮佛。
1.謂晨風輕拂,殘月在天,情景冷清。常借以抒寫離情。
2."楊柳岸曉風殘月"為宋柳永《雨霖鈴》詞中名句,后用以指代詞曲。
3.指婉約的詩詞風格。
1.告知;曉諭。
1.報曉的鼓聲。
2.指漁市報訊的鼓聲。
1.清晨的日光。
1.拂曉時的銀河。
1.明白,理解。
1.幽明。
1.巧詐?;?,通"慧"。
1.聰明,聰慧。
1.猶朝夕。
1.猶解惑。
1.報曉的雞。
1.規勸使明白。多用于下對上。
1.拂曉時漏壺中指示時刻的箭。常借指凌晨這段時間。
1.報曉的號角聲。
1.領悟;理解。
1.明鏡。
1.天亮時。
1.清晨自然界的聲音。
1.通曉,明了。
1.猶曉泠。
1.安詳溫雅。詳﹐通"祥"。
2.周詳雅正。
1.謂盡數延攬。
2.謂廣泛接受意見。
1.安詳美好。
1.謂言語審慎。
2.猶正言﹐直言。
3.細說。
1.審判。
1.猶繁簡。
1.平正劃一。
1.審議。
1.見"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