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眈眈”。形容眼睛注視。
1.
愛好;迷戀。
1.出自《雪鴻小記》性眈清雅,沈靜寡言。
2.出自《走過來的道路》日間參加學生運動,罷課游行,晚上悄悄地眈讀克魯泡特金的《告青年》等無政府主義讀物。
2.
虎視;雄視。參見“眈眈”、“眈盼”。
1.出自《易·頤》虎視眈眈,其欲逐逐。
2.出自《漢高祖功臣頌》烈烈黥布,眈眈其眄。
3.出自《精忠記·天策》雙劍龍飛脫寶函,將軍扼腕虎眈眈。
4.出自《聊齋志異·胡四姐》女笑曰:“眈眈視妾何為?”
5.出自《日出》李石清目光眈眈,不轉眼地望著他。
6.出自《故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馬公神道碑銘》御於水硤之沖,蒙輪超乘,縵胡突鬢,眈盼而橫奮者,雄毅之將董焉。
3.
見“眈眈”。宮室深邃貌。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翼翼京室,眈眈帝宇。
2.出自《河西太守杜公挽歌》漫漫澄波闊,眈眈大廈深。
3.出自《送慧勤歸余杭》詩越俗僭宮室,傾貲事雕墻。佛屋尤其侈,眈眈擬侯王。
1.入門登記的榜牌。
2.門上的匾額。
3.置于門上標明戶籍的牌子(也有用紙的)。
4.指釘在門上標明街道名稱和房子號碼的牌子。
1.看門的仆役。
1.即鋪首。舊式門上銜住門環的底座,多用銅制成,作虎﹑獅等形。
1.亦作"門槍"。
2.舊時高級官員出行時儀仗之一。
3.方言。豬舌頭。
1.見"門槍"。
1.見"門墻"。
1.見"門墻桃李"。
1.城門前護城河上的橋。
2.即浮橋。
1.猶竅門,門道。
1.家門之福。
由槌球派生的一種以槌擊球過門的球類運動。球場長25米,寬20米,場上置三個球門(高20厘米,寬22厘米)。球槌長70厘米,槌頭為圓柱體,長24厘米,直徑45厘米。球直徑75厘米,重230克。比賽時,每隊五人,輪流按一定路線擊球過門而得分。球通過三個門后撞擊終點柱得二分,每人滿分為五分,全隊滿分為二十五分。一隊滿分,比賽即結束;兩隊均未滿分,則比賽三十分鐘結束,分數多者為勝。
1.門前的道路。
1.古代宮殿﹑官府﹑祠廟﹑陵墓前由雙闕組成的出入口。
1.弟子。
2.魏晉時特指初進太學未取得正式資格的學員。
3.食客;門客。
4.守門的人。
1.即孟什維克。
1.指約定為大戶人家做禮懺,平時并有往來的僧道。
1.即門上人。
2.指住所。
3.門前;門口。
1.在門房從事傳達的仆役。
即學生”門生來家受學。
1.守衛宮門的官吏。
1.守門的士卒。
1.舊時女子出嫁后,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稱某門某氏。一般門指夫姓,氏指父姓。
1.謂累代相承的世系。
1.高門勢家。
1.門扇的轉軸。
2.借指門戶。
1.指閭門兩側之堂,為鄉里教化之所。
2.家塾。舊時家庭延師授課的地方。
1.迎著大門的道路。
1.宮門。
2.借指宮廷﹑朝廷。
1.猶門樓。
2.門口的臺階。
1.按戶分攤的稅。
2.在沿街店鋪門前擺設的售貨攤。
1.迎著門的空闊的地方。
2.家門;門戶。
3.門徑;方法。
4.派別。
5.猶宮廷。
1.見"門庭若市"。
大門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樣,形容人多熱鬧。
1.年幼未冠的弟子﹑學生。
1.猶門戶,家庭。
2.指有商業往來的戶頭。
3.指能達到個人目的的途徑。
1.宮門。
1.守門的警衛。
1.家中沒有雜七雜八的客人。形容不亂交朋友。
1.與門屋相連接的廊屋。
1.亦作"門雓"。
2.門縫。
1.謂在某人的門庭之下。
2.食客;門客。
3.門生;弟子。
4.官名。
5.見"門下省"。 6.猶閣下。對人的尊稱。 7.猶門第。
1.將帥帳下都督。
1.官署名。太子屬官,以比于門下省。始于北齊。
1.門客,食客。
2.學生;弟子。
1.權貴之家供使喚的人。
1.門客;幕僚。
2.弟子;學生。
1.亦省稱"門下"。
2.官署名◇漢謂侍中寺。晉時因其掌管門下眾事,始稱門下省。南北朝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并立,侍中為長官。隋承其制。唐龍朔二年改名東臺,咸亨初復舊稱,武則天臨朝,改名鸞堂﹑鸞臺。神龍初復舊稱,開元元年改名黃門省,五年仍復舊稱。宋因之,元廢。門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審查詔令,駁正違失,受發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等。其長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稱左相﹑黃門監等。
1.即門下掾。
1.指門客。
2.猶門生。
3.學生,弟子。
1.官名。秦漢時稱黃門侍郎,君主近侍官。唐天寶改稱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唐宋時多以此官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元以后不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