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理睬;理會;搭理。
1.
亦作“倸”。
2.
過問;答理;理會。
1.出自《醉吟》下調無人睬,高心又被瞋。
2.出自《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石雪哥方把前情說出,王屠連喊冤枉,要辨明這事。你想:此際有那個來睬你?只好含冤而死。
3.出自《紅樓夢》士隱聽了,知是瘋話,也不睬他。
4.出自《吶喊·阿Q正傳》小尼姑全不睬,低了頭只是走。
1.水流貌。
1.古代水名。因附會《詩.小雅.白華》"滮池"得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
1.指水稻。語本《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1.流動的溪澗。
1.流水。語本《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毛傳"滮,流貌。"
1.水噴流貌。
1.指水田。語本《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1.古國名。在今緬甸境內。
1.勇猛。
1.剛烈駿逸。
1.即騕褭。駿馬名。
1.古代將軍的名號。
2.指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
3.指飛騎。唐杜甫有《天育驃騎歌》﹐仇兆鰲注"驃﹐疾走也。驃騎﹐猶云飛騎。"
4.古時宮中馬技。
1.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與大將軍衛青的并稱。
1.指古南蠻諸國的國君。
1.猶票姚『霍去病曾為驃姚校尉﹑驃騎將軍◇多以"驃姚"指霍去病。
1.剛烈健壯。
1.飆風;迅疾之風。
1.火焰。
1.火后的灰燼。
1.火盛貌。
2.引申為熱盛。
3.風迅猛貌。
4.赤熛怒的省稱。古謂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1.迅猛而起。
1.赤色的宮闕。
1.帶火的箭矢。
1.燃燒的炭火。
1.指火煙。
1.亦作"熛爓"。
2.火焰;光芒。
1.迅猛的火焰。
1.見"熛焰"。
1.謂疾風迅猛來臨。比喻來勢迅猛。
1.喻氣勢迅疾奔放。
1.牲畜肉膘肥實。
1.形容牲畜肥壯結實。
1.加在面條上做澆頭的肥肉。
1.即鰾膠。
1.謂牲畜壯實豐滿。
牲畜生長的肥壯情況。
1.指牲畜的肥碩處。
1.謂牲畜壯實。
1.勇武貌。
2.盛多貌。
1.即狍。
1.猶飄搖。
1.秦邑名。
1.瘭疽。
1.局部皮膚炎腫化膿的瘡毒。常生于手指頭或腳趾頭。中醫學上稱蛇頭疔﹐俗稱蝦眼。
保鏢的營業機構 。
舊時給行旅或運輸中的貨物保鏢的人。也叫鏢師。
1.見"鏢槍"。
1.亦作"鏢槍"。
2.舊式投擲武器之一種。在長桿一端安裝槍頭﹐用來殺敵或打獵。
3.喻批判性的文字。
1.即鏢客。泛指私人雇用的護衛人員。
2.喻衛道者。
1.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