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單獨;一個。
1.出自《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
2.出自《祭十二郎文》兩世一身,形單影只。
3.出自《四喜記·紅樓遣思》夢里成雙醒又單,真?zhèn)€情難忍。
2.
引申為孤獨。參見“單孑”。
1.出自《西江有單鵠行》西江有單鵠,托身萬里云。
3.
謂衣物等單層。參見“單衣”。
1.出自《韓詩外傳》齊君重鞇而坐,吾君單鞇而坐。
2.出自《寄語蜀中父老》詩戰(zhàn)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
3.出自如:單衣,單褲。
4.
指用單層布帛制成的衣物。
1.出自如:被單;褥單。
5.
引申謂衣物單薄。
1.出自《〈詩品〉序》塞客衣單,孀閨淚盡。
2.出自《江淮異人錄·建康貧者》時盛寒,官方施貧者衲衣,見其劇單,以一衲衣與之。
6.
泛指衰弱;寡少。
1.出自《秋懷》詩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2.出自《關漢卿》二奶奶家人手單,托他照料些家事。
7.
簡單;單純。參見“單方”、“單調(diào)”。
1.出自《隋書·經(jīng)籍志三》王世榮《單方》一卷。
2.出自《新生》出世、成長、保身、傳種以至于死亡:所有的人都走這種呆板的單調(diào)的路。
3.出自《飛將軍》喝酒呀,宴會呀,跳舞呀,天天是這幾套,也會覺得單調(diào)的。
8.
輪番更休。亦指相襲,繼承。一說指光大。參閱周秉鈞《尚書易解》。
1.出自《詩·大雅·公劉》其軍三單。
2.出自《書·洛誥》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9.
記載事、物的紙片或票證。
1.出自《晝簾緒論·聽訟》令每遇決一事……不若令自逐一披覽案卷,切不要案吏具單。
2.出自《山居新話》李公一日遣人來杭果木鋪,買砂糖十斤,取其鋪單。
3.出自如:賬單;禮單;客單;收款單。
10.
僧人坐禪、禮佛之具。
1.出自《送鑒師往靈洲寺》詩孤島一燈開佛屋,長身七尺占僧單。
2.出自《悮目醒心編》等了一回,不見有人來,走到佛前拜單上呆呆坐著。
11.
古代錢卜用語。錢卜時,以三錢擲之,兩面一背為單,兩背一面為拆,三錢皆背為重,三錢皆面為交。見《儀禮·士冠禮》“筮與席所卦者”唐孔穎達疏。參閱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筮用錢》。
12.
單數(shù)。正的奇數(shù)。如一、三、五、七、九等數(shù)。
1.出自《清會典?吏部?文選清吏司》定月選之法,雙月曰大選,單月曰急選。”注:“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為單月。
13.
量詞。猶樁、件。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自從行出這個法子之后,戶部里卻多了一單大買賣。
14.
只,僅。
1.出自《降桑椹》此雪是國家之吉兆,單應來春天下青苗皆發(fā),必然大收也。
2.出自《端陽節(jié)》你又來了,人家上街單為看戲么?
15.
置于兩個不同的數(shù)位之間,表示較大的數(shù)位后有較小的數(shù)位。用同“零”。
1.出自《獨醒雜志》﹝蔡端明﹞嘗步行遇一嫗,貌甚龍鐘,問其年,曰:“百單二矣。”
2.出自《醒世姻緣傳》我活了一百單五歲,古往今來,普天地下,誰有似我的?
3.出自淮劇《千里送京娘》趙匡胤今年二十單八歲。
4.出自如:一百單八將。
16.
通“殫”。盡,竭盡。
1.出自《莊子·列御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2.出自《鹽鐵論·通有》日給月單,朝歌暮戚。
17.
通“殫”。全部。
1.出自《禮記·郊特牲》唯為社事,單出里。
18.
通“簞”。參見“單醪”。猶言樽酒。
1.出自《呂氏春秋·察微》凡戰(zhàn)必悉熟配備
2.出自《文選·張協(xié)〈七命〉之七》單醪投川,可使三軍告捷。
3.出自《玄怪錄·崔書生》計仆馭當疲,敢具單醪,以俟憇息。
4.出自《重送張閫使》詩百蠻麾下出,兩逝閫中居。故事單醪在,流言二卵虛。
1.見"梡嶡"。
1.親愛。
1.案卷。
1.誠懇而周全。
1.求降書。
1.猶闊別。
1.猶緩兵。
緩慢地步行~向前 ㄧ~漫游。
1.誠摯懇切。
1.告以實情。
1.忠誠;真誠。
1.猶供詞。
1.拷打。
1.分條列舉犯罪事項的單子。
1.亦稱"款涷"。
2.即款冬。
1.謂享樂不能過分。盤,樂。
1.享樂不可過分。《禮記.曲禮上》"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鄭玄注"樂,音洛。"一說指音樂。孔穎達疏"樂者,天子宮縣以下皆得有樂,但主歡心,人情所不能已,當自抑止,不可極為……靡靡之樂,是極樂也。"
1.快樂得無法用言語形容。
蜀漢亡國后,后主劉禪被安置在魏國的都城洛陽。一天,司馬昭問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說‘此間樂,不思蜀’(見《三國志·蜀志·后主傳》注引《漢晉春秋》)◇來泛指樂而忘返。
1.官署名。猶太樂署。北周設置。有上士﹑中士,其職如周代大司樂。唐有樂部名,系指樂隊,分立部﹑坐部二者,隸屬太常,非官職。清代復立樂部,主管音樂,以禮部滿洲尚書或王公大臣兼典樂大臣。參閱《通典·職官七》﹑《新唐書·禮儀志十一》﹑《清會典事例·樂部一·職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戲曲演出單位。
1.猶樂顛顛。
1.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估計不能相保,因破銅鏡各執(zhí)其半,約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鏡,俾取聯(lián)系。陳亡,妻沒入楊素家。及期,徐輾轉(zhuǎn)依約至京,果訪得售半鏡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因以"樂昌分鏡"比喻夫妻分離。
1.見"樂昌分鏡"
1.見"樂昌分鏡"。
1.猶成功。
2.樂于成全。參見"樂成人美"。
1.樂于成全人家的好事。
1.神話中的池名。
2.舞臺前面樂隊伴奏的地方,有矮墻與觀眾席隔開。
1.見"樂此不疲"。
1.樂于跟從;樂于從命。
1.猶樂生。
1.歡樂。
1.樂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1.樂守正道,安于貧賤。
2.唐代取士科目之一。參閱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六。
1.以守道為樂,喜愛古制。
1.樂守圣賢之道而拋棄榮華富貴。
某種情況或安排恰合自己心意,因而順其自然主席讓他等一會兒再發(fā)言,他也~先聽聽別人的意見。
1.指古代音樂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種品德。
1.快樂的境地。
1.條舉音樂樂譜的構造﹑組織﹑性質(zhì)等并加以說明的書。
1.康樂之都。
1.古代泛指奏樂及歌舞的隊伍。
2.今指由演奏不同樂器的若干人所組成的奏樂集體。
〈方〉樂子。
1.同"樂而不淫"。
1.喜愛而不厭倦。
1.快樂而不放蕩。指有節(jié)制,不過分。
1.快樂得忘記返回。極言留戀之意。
1.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1.音樂的法度。
1.指歌曲。
1.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起于漢代『惠帝時已有樂府令。武帝時定郊祀禮,始立樂府,掌管宮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樂,兼采民歌配以樂曲,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樂府之名始此。參閱《漢書·禮樂志》。
2.詩體名。初指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后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tǒng)稱樂府。宋郭茂倩搜輯漢魏以迄唐﹑五代合樂或不合樂以及摹擬之作的樂府歌辭,總成一書,題作《樂府詩集》。宋以后的詞﹑散曲﹑劇曲﹑因配樂,有時也稱樂府。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