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方〉拋擲。
2.
動詞
〈方〉匆忙地做。
3.
動詞
〈方〉慫恿。
4.
動詞
〈方〉(~兒)發怒。
1.
拋擲。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將老王尸首攛入澗中。
2.出自《燕青博魚》我一只手揪住那廝黃頭發,一只手把腰腳牢掐,我可敢滴溜撲活攛那廝在馬直下。
3.出自《三國演義》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
4.出自《兒女英雄傳》如今把井面石撬起來,把這些個無用的死和尚都攛下去。
2.
慫恿,教唆。參見“攛掇”。
1.出自《碧蓮繡符》相公衣錦回家,被人攛得高興,娶了四五個偏房。
2.出自《腐蝕·九月十九日》在這個地方,人人是笑里藏刀,攛人上屋拔了梯子,做就圈套誘你自己往里鉆。
3.
奔跑;逃竄。
1.出自《宣和遺事》是時曹勉自河北攛歸。
2.出自《蕭淑蘭》來往官媒,一刬地錦繡攢,人亂攛,親屬交錯,羅綺彌漫。
3.出自《水滸傳》只好聲東擊西,等那廝們亂攛,便好下手。
4.出自《孽海花》眼犄角里仿佛看見一個黑人,向房門外直攛。
4.
交上。特指參加科舉考試完了卷子。
1.出自《金錢記》曾向貢院中攛了卷,金榜上將名顯。
2.出自《紅梨花》不想今年他攛過卷子,一舉成名,得了頭名狀元。
5.
湊集。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三十、五十家攛來,比及攢到,是幾個齋供。
6.
混雜;摻雜。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正在禁架不定之際,只見這個李三不知在那里走將進去,也攛在里頭了,抓起色子,便待要擲下去。
2.出自《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八》其狡者多用贗銀,有攛銅……灌鉛。
7.
長出;伸出。
1.出自《農政全書》﹝堇堇菜﹞葉似鈹箭頭樣,而葉蒂甚長。其后,葉間攛葶,開紫花。
8.
謂氣味濃烈透入鼻內。
1.出自《紫釵記·河西款檄》燒下些大尾子羊好不攛人的鼻。
9.
急促或匆忙地做。
1.出自如: 他做事總是臨時現攛。
10.
方言。發怒;發脾氣。也寫作“躥”。如:老婆兒攛啦:“你……你成心氣死我呀!”
11.
用同“躥”。跳。
1.出自《水滸傳》那個大蟲……從半空里攛將下來。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只因兩家都被二盜所殺,小婦人攛入水中,遇救得活。
3.出自《鏡花緣》唐敖駝了林之洋將身一縱,攛上墻頭,四處眺望。
12.
將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煮一下就撈出來。
1.出自宋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載有“攛香螺”、“攛望潮青蝦”、“攛鱸魚清羹”、“攛小雞”、“清攛鵪子”、“科頭攛魚肉”等。
13.
宋金元時捶丸游戲中擊球的長棒。
1.出自《丸經·承式》讓采索窩,忘攛成算。
2.出自《丸經·試藝》權有立者,蹲者,行者,飛者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