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到;去;往。
2.
動詞
〈書〉過去;流逝。
3.
動詞
〈書〉開始。
4.
〈書〉同“殂”。
1.
往,去。
1.出自《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2.出自《從軍》詩昔人從公旦,一徂輒三齡;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
3.出自《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詩我徂京師,不遠其還。
2.
及;至。
1.出自《詩·周頌·絲衣》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2.出自《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自浙徂淮,凡北使送迎之事,經公裁定,后皆為成式。
3.出自《石橋懷與治》詩都門復戒嚴,黃昏斷行李。所以夏徂秋,勺酒未嘗釃。
4.出自《臨平登山記》臨平山頂,自西徂東,曲折高低的山脊線,若把它拉將直來,大約總也有里把路長的樣子。
3.
行,行走。
1.出自《詩·魯頌·??》思無邪,思馬斯徂。
2.出自《楚辭·王逸〈九思·疾世〉》言旋邁兮北徂,叫我友兮配耦。
3.出自《文選·向秀〈思舊賦〉》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4.
死亡;凋謝。
1.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2.出自《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開冬眷徂物,殘悴盈化先。
3.出自《余東白贊》計東白世,乃翁之孫。翁既徂矣,公亦仆矣。
5.
消逝。
1.出自《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2.出自《文心雕龍·征圣》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3.出自《蜀王殿下賜行廚酒膳奉謝》詩尸居靜閱歲月徂,世人視之等泥途。
4.出自《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詩掌故雖徂元氣在,仰窺七曜森光芒。
6.
始,開始。參見“徂暑”。
1.出自《大暑賦》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無纖云,下無微風。扶桑赩其增燌,天氣曄其南升。
2.出自《七夕泛舟》詩河葭肅徂暑,江樹起初涼。
3.出自《和連雨獨飲》詩清風洗徂暑,連雨催豐年。
4.出自《答鈍根》詩余家金華麓,徂暑悲分影。炎囂信兩忘,但惜長途梗。
5.出自《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7.
古國名。
1.出自《詩·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8.
通“阻”。阻止。
1.出自《莊子·則陽》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
9.
通“且”。今,現在。參見“徂茲”。
1.出自《書·費誓》嗟,人無嘩,聽命!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吊!
1.貯積。
1.高貌。
1.方言。山邊地勢較高的田地。
1.隱蔽貌。
1.謂囤積并待價賣出。
1.瘋狗。
2.指暴亂之人。
1.筋脈痙攣。
1.亦作"?驂"。
2.小馬的別名。一說古駿馬名。即騕褭。
1.亦作"裊亸"。
2.搖曳下垂貌。
1.亦作"裊裊"。
2.纖長柔美貌。
1.亦作"裊繞"。
2.猶繚繞。
1.亦作"裊絲"。
2.香灰的別稱。
1.見"憄惶"。
1.亦作"憄偟"。
2.忙亂,慌張。
1.亦作"躓礙"。
2.使人絆跌的障礙。
1.見"躓硋"。
1.顛沛困頓。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
1.絆倒。
2.引申為障礙。
1.語本古逸《堯戒》詩"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比喻稍不經意,便遭蹉跌。
1.失足跌倒。
2.指倒斃。
3.謂處境困難。
4.挫辱。
1.躓礙。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而失敗。
1.跌倒。
1.顛仆牽絆。比喻境況很不順利。
1.不得意的士人。
1.躑躅,徘徊。
1.謂背誦不流利,出現停頓或漏字。
1.水流激蕩貌。
2.疾行貌。
1.蠻橫兇暴。
1.剔抉辨明。
1.指陳讖書。
1.鼓聲。
1.揭露。
1.責罰。
1.揭露隱秘的壞事。
1.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1.檢舉揭發。
1.亦作"擿觖"。
2.挑剔。
1.見"擿抉"。
1.猶割裂。
1.丟棄。
1.搜索。
1.詰問;責問。
1.猶核對。
1.密告。
1.見"擿埴索涂"。
1.亦作"擿植索涂"。亦作"擿埴索途"。
2.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1.見"擿埴索涂"。
1.見"擿埴索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