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聚居而有血統關系的人群的統稱。
2.
動詞
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法,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家、妻家的人都殺死。
3.
名詞
種族;民族。
4.
名詞
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種類。
5.
名詞
稱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類人。
6.
名詞
(Zú)姓。
1.
有一定血緣關系的親屬的統稱。
1.出自《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2.出自《解嘲》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3.出自《與瀼溪鄰里》詩昔年苦逆亂,舉族來南奔。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抬頭看時,卻是淮南族中一哥哥。
5.出自《孟祥英翻身》牛孟兩家都是大族,婚姻關系世代不斷。
2.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統的稱號。
1.出自《左傳·隱公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二》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
3.
古代一種地方基層組織,以百家為一族。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
2.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次則比、閭、族、黨之師,亦皆卒、兩、師、旅之帥也。
4.
民族。如: 漢族,回族。
5.
品類;種類。
1.出自《書·堯典》帝曰:吁,拂哉!方命圮族。
2.出自《水經注·涑水》厥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銅蕓、紫菀之族也。”
3.出自《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4.出自《題楊次公蕙》詩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6.
眾多。
1.出自《韓非子·喻老》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7.
叢集;聚集。
1.出自《爾雅·釋木》木族生為灌。
2.出自《莊子·在宥》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
3.出自《館娃宮賦》吳王乃波伍相,輦西施。珠翠族來,居玉堂而汞洞;笙簧擁出,登綺席以逶迤。
4.出自《著存軒辭》風獵獵兮成音,云族興兮晝陰。
5.出自《郎潛紀聞》按粵東是時番船漸通,洋商初盛,珠貝瑰貨族於西關。
8.
筋骨聚結處。
1.出自《莊子·養生主》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9.
滅族。古代一人犯罪,刑及親族的刑罰。
1.出自《書·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2.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
3.出自《智囊補·明智·平軍民變》公乃從數卒,乘肩輿出迎,謂之曰:“女曹毋反,反則天子移六師至,族女矣。”
4.出自《聊齋志異·九山王》異史氏曰:夫人擁妻子,閉門科頭,何處得殺?--即殺,亦何由族哉?狐之謀亦巧矣。
10.
誅滅;誅殺。
1.出自《正字通·方部》滅國亦曰族。
2.出自《阿房宮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出自《三朝北盟會編》虜性嗜殺,將兵所向,族其強壯老弱,略其婦女財寶。
11.
指官族,世官。
1.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其族,對曰:“泠人也。”
1.古代鐘鼓橫架上的裝飾物。
1.上等美玉。
2.喻人的品格高潔。
1.泛指玉璧。
1.即璧池。
1.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持和氏璧入秦,不辱使命,終將璧完好地歸還趙國◇因謂原物歸還其主為"璧趙"。
1.形容文章的語言精采美妙。
1.見"鄨令"。
1.亦作"鄨靈"。
2.傳說中的蜀王開明。
1.食品名。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2.猶逼邏。張羅安排。
1.舊時端午節風俗之一。謂用五色絲纏紙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為四方,黃居中央)綴于胸前,以示婦人養蠶之功。
1.折疊布幅以為裳。穿著長大的裳,形容無為而治的樣子。相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見《易.系辭下》。
1.亦作"襞績"。
2.衣服上的褶裥。
3.比喻皺紋。
4.重疊;堆積。
5.重復;堆砌。
1.見"襞積"。
1.亦作"襞箋"。
2.折紙作書。語出《南史.陳紀下.后主》"﹝后主﹞常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江總﹑孔范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1.猶織錦。相傳竇滔仕前秦符堅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妻蘇若蘭思之,在家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事見《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遂用為典故。
1.見"襞積"。
1.猶收拾。
1.操紙染翰,謂作書繪畫。
1.衣服上的褶裥。
2.比喻皺紋。
1.《詩.檜風.素冠》"庶見素韠兮。"朱熹集傳"韠,蔽膝也,以韋為之。冕服謂之韨,其余曰韠。"后因以"韠冕"借指官員朝覲的衣飾。
1.鳥名。
2.神名。水澤神。
1.古禮服鷩冕與毳冕的并稱。
1.鷩衣。唐代二品官的禮服。因用為二品官的代稱。
1.古禮服。鷩衣而加冕,為周天子與諸侯的命服。北周宗周禮,復行鷩衣鷩冕。唐代為二品之服。宋代諸臣祭服有鷩冕。宋以后漸廢。
1.鷩雉。
1.鷩雉。
1.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饗射所用之服。亦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為畫飾,故稱。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獻繭時亦服此衣,唐代為二品官服,宋以后廢。
1.鳥名。錦雞﹐似山雞而小,冠羽優美。
1.帝王的恩澤。
1.金文用語〈御。
1.觸犯。
1.亦作"干儛"。
2.古代的一種武舞。舞者執干。周代為六"小舞"之一。
1.使物干燥。
2.干制的食物。
1.地名。春秋時屬楚。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
2.見"干溪臺"。
用汽油或其他溶劑去掉衣服上的污垢(區別于用水洗)。
牽涉到責任或能引起糾紛的關系~重大。
1.謂無廟祫祭。祫祭,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合祭,原于天子諸侯喪事完畢時舉行。干祫是祫祭的一種特例。
1.干貨和鮮貨。
交通線、電線、輸送管(水管、輸油管之類)等的主要路線(跟‘支線 ’相對)。
1.我國古代的一種歷法。東漢末劉洪所制。自三國吳黃武二年頒行,采用至吳亡。參閱《晉書.律歷志中》。
1.飾有天象圖紋的皇家車駕。
1.猶干云蔽日。
干部學校的簡稱。
散文集。楊絳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六篇。從衣食住行、同志之誼、夫妻之情等瑣事中反映知識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勞動生活。文筆淡雅細膩,語言詼諧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格調。
不想笑而勉強裝著笑。
1.猶帝心。
①掛名不工作而領取的薪金。②指不包括其他收入的純工資。
1.猶干道,天道。
1.指涂成薄層后,在空氣中能干燥而結成一層固體膜的油脂,如棉子油﹑亞麻油﹑桐油等。是制造油漆﹑涂料等的重要原料。
1.同"干血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