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梓樹,落葉喬木。花黃白色,木材可用來做器具,根皮、樹皮核果實可入藥。
2.
名詞
制木器的人。
3.
動詞
把木片刻成書版并印刷成書。泛指制版印刷等。
4.
名詞
故鄉。
5.
名詞
(Zǐ)姓。
1.
亦作“杍”。亦作“榟”。
2.
古代七種木工之一。亦泛指木工。參見“梓人”。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3.
飲器。
1.出自《禮記·曲禮上》器之溉者不寫
4.
印書的雕版。因雕版以梓木為上,故稱。后泛指制版印刷。
1.出自《志雅堂雜抄·書史》其后又欲開《戰國策》及蘇東坡詩,以海陵顧注為祖,而益以他注,未暇入梓,而國事異矣。
2.出自《刻沛言序》今持以付諸梓者侈矣,然與《大風歌》數語孰雄也?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陳小魯》小魯好以俗語、俗字入詞。余付梓時,悉刪汰之。
4.出自《吹網錄·胡注失收考異》茲取失收諸條全文,錄記如左,以待后之重梓《通鑒》注本者,依次補入焉。
5.
指兒子。參見“橋梓”。
1.出自《尚書大傳·梓材》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
6.
故鄉的代稱。參見“桑梓”、“梓里”。
1.出自《志異續編·家譜》其孫某甲,回梓祭掃墳墓。
7.
古地名。在今四川省三臺縣一帶。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二年》癸酉,以益、梓、利、夔路饑,罷皇子降生進奉,從韓琦請也。
8.
姓。春秋魯國有梓慎。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梓氏,魯人夫梓慎之后也。
9.
木名。紫葳科,落葉喬木。葉子對生或三枚輪生。花黃白色。木質優良,輕軟,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樂器等用。
1.出自《詩·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2.出自《搜神記》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大盈抱,屈體相就。
3.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梓》按陸佃《埤雅》云: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故《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人名匠,朝廷以梓宮名棺也。
4.出自《文匯報》梓木高而直,故似桅桿也,漢帝以梓作棺名曰“梓宮”。
5.出自《說文?木部》梓,楸也。
1.猶言赤裸裸。
1.指漢高祖劉邦。
2.相傳為范蠡的別號。
3.道家謂老子的化身。
1.皮膚呈赤色的小腿。
2.裸露著小腿。
1.指東漢光武帝劉秀。
1.見"赤雀銜丹書"。
1.南唐時農民起義軍的稱號。
1.謂讒毀者之口。
2.舊指一種惡神,主斗訟之事。
3.見"赤口日"。
1.古代迷信謂主口舌爭訟的惡神。舊俗多于端午節書帖懸門以禳之。
2.平白無故。
1.舊時陰陽家所定禁忌日之一,謂其日主有斗訟之事。
1.見"赤舌燒城"。
1.謂忠誠而勞苦。
1.忠誠懇摯的心意。
1.赤誠。
1.見"赤闌橋"。
1.亦作"赤欄橋"。
2.紅色欄桿的橋。
1.宋時對軍人的鄙稱。
2.亦作"赤佬"。方言。詈詞。意為"鬼"﹑"無賴"等。有時也用于戲謔。
1.見"赤老"。
1.即赤驥。
1.赤色鯉魚。傳說中仙人所騎。
1.亦作"赤歷歷"。
2.象聲詞。
1.亦作"赤歷"。
2.宋至清初,上級財政機關稽核各州縣官府錢糧的冊籍。
1.見"赤力力"。
1.赤裸而立,無所遮飾。
2.空無所有。形容窮困之極。
1.中醫稱大便中帶血不帶膿的痢疾。
1.見"赤練蛇"。
1.因羞慚﹑發怒而臉紅。
1.亦作"赤縺蛇"。亦作"赤楝蛇"。
2.蛇的一種。背部黑綠色,有赤色條紋和斑點,無毒,但性兇猛,好捕食蛙類。
3.比喻惡毒的人。
1.見"赤練蛇"。
1.粱的一種。
1.謂酷熱。
1.指土地因干旱而開裂。
1.赤身露體,無衣著貌。
2.猶言血淋淋。
1.即紅磷,暗紅色粉末,用來制造安全火柴。
1.赤色麒麟。古代傳說中的瑞獸。
1.指赤龍。
1.舊時佩掛胸前以避災邪的符箓。
1.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
1.指京師所治縣的縣令。
1.見"赤留出律"。
1.古代讖緯家謂漢朝以火德王,漢帝姓劉,火色赤,因以"赤劉"指漢朝。
1.急走跌撞貌。
1.悲痛抽泣貌。
1.行走貌。
1.赤色的龍。傳說以為神仙所乘。
2.赤色的龍。古代讖緯家附會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農氏﹑帝堯﹑漢劉邦)的祥瑞。
3.借指漢高祖劉邦。
4.泛指皇帝。
5.比喻太陽。 6.古代馬苑名。 7.古代船名。
1.白棘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白棘》。
1.指漢高祖劉邦。
1.裸露而無遮蔽。
1.象聲詞。
1.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赤眉"﹑"綠林"的并稱。
1.指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