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洗。
1.
洗滌。
1.出自《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3.出自《車螯》詩清波濯其污,白日曬其昏。
4.出自《橄欖·行路難》任人們在你身上濯襟,任人們在你身上濯足。
5.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灑濯其心。
2.
清洗;祛除。
1.出自《詩·大雅·桑柔》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征也。
3.出自《玉簪記·借宿》蒙下榻有緣,更欲借蓮池濯凡念。
3.
大;盛大。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王公伊濯,維豐之垣。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血脈滛濯,手足墮窳。
3.出自《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常經多難,時亦濯征。掃氛沴于靈旗,碎缾罌於天斧。
4.出自《清史稿·樂志四》頌聲靈,赫以濯。
4.
洗沐后的臟水。參見“濡濯”。
1.出自《禮記·喪大記》小臣爪手翦須,濡濯棄于坎。
5.
祧。遠祖廟。
1.出自《周禮·春官·守祧》守祧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6.
見“濯濯”,光明貌。
1.出自《詩·商頌·殷武》赫赫厥聲,濯濯厥靈。
7.
見“濯濯”,明凈貌;清朗貌。
1.出自《詩·大雅·崧高》四牡????,鉤膺濯濯。
2.出自《晉書·王恭傳》恭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p>
3.出自《折楊柳》詩可憐濯濯春楊柳,攀折將來就纖手。
4.出自《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詩初如蒙蒙隱山玉,漸如濯濯出水蓮。
8.
見“濯濯”,肥澤貌。
1.出自《詩·大雅·靈臺》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2.出自《封禪文》濯濯之麟,游彼靈畤。
3.出自《投梭記·魔見》體濯濯以馴肥,常侍姬文于靈囿。
4.出自《柳》詩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
9.
見“濯濯”,光禿貌。
1.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征信錄》傳聞岑西林從武昌逃走時,竟薙去須髯,溷雜人眾中而出,今其頷下已濯濯矣。
3.出自《霧》中間最大的一峰竟還有濯濯地一大塊,像是癩子頭上的瘡疤。
10.
見“濯濯”,象聲詞。
1.出自《癸巳類稿·持素證篇》大腸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11.
見“濯秀”,明凈秀麗。
1.出自《雪巖外傳》西湖濯秀,代出奇士,甲第連云,人物雋雅,洵稱第一。
1.謂相與比并。
1.謂見于正本的附錄或正傳的附傳。
①隨同主要文件一同制定的文件。②隨同文件發出的有關的文件或物品。③組成機器、器械的某些零件或部件;機器、器械成品附帶的零件或部件汽車~ㄧ新買的機器沒有帶~。
1.祔祭﹐配享。附﹐通"祔"。
1.依附交結。
①靠近某地的~地區ㄧ~居民。②附近的地方他家就在~,幾分鐘就可以走到。
1.寄居京城。
1.人的身影。影必隨形。故喻為依附追隨。
1.謂與之貼近或靠攏。
又稱福利郵票”、慈善郵票”。為福利、健康、賑災、慈善等事業籌款而在郵資外另加附捐金額的郵票。
1.訟詞中附發的案卷。
1.謂隨之而脫落。
1.附帶刊載。
2.副刊。
1.歸附款服。
2.附帶條款或款項。
1.依賴。
1.附著﹐依附。
2.突厥族對衛士的稱呼。
1.比附事理。
2.符合事理。
〈書〉依附;附著無所~。
1.仆從﹐下屬。
1.參加行列。
1.靈魂附體。
1.小土山。
附在正文后面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參考資料詞典正文后面有五種~。
1.將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資料綴于正文的后面。
2.附在正文后面與正文有關的文章或參考資料。
1.寄旅﹐客居他鄉。
1.增附的律例。
1.即蒲盧。一種細腰的葫蘆。
1.附屬的部落。
1.語本《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后因以"附毛"比喻賴以生存之物。
1.依附巴結。
1.使百姓親附。
1.寄名﹔托名。
2.在人家名字后邊加署姓名。
1.付與使命。附﹐通"付"。
1.依附交結。
投靠叛逆集團變節~。
1.指京城附近。
1.從事農業生產﹐歸田。
1.猶攀附。依附巴結。
1.附加批語。
1.附在奏折中兼奏其他簡單事項的單片﹐稱"附片"。附片不再具官銜﹐開頭用一"再"字標識。一個奏折﹐最多只能夾三個附片。
1.猶附呈。
1.依附高攀。
1.歸依﹐親附。
2.使之歸附親近。
1.依附權貴。
1.邊塞。
1.比喻依附惡勢力。
1.諂附君上而欺壓臣僚。
附帶設置這個圖書館~了一個讀書指導部。
1.祭祀社神﹔亦指祭祀社神之所。附﹐通"祔"。
1.佩帶在身。
2.謂(靈魂)附托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