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洗。
1.
洗滌。
1.出自《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3.出自《車螯》詩清波濯其污,白日曬其昏。
4.出自《橄欖·行路難》任人們在你身上濯襟,任人們在你身上濯足。
5.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灑濯其心。
2.
清洗;祛除。
1.出自《詩·大雅·桑柔》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在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征也。
3.出自《玉簪記·借宿》蒙下榻有緣,更欲借蓮池濯凡念。
3.
大;盛大。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王公伊濯,維豐之垣。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血脈滛濯,手足墮窳。
3.出自《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常經多難,時亦濯征。掃氛沴于靈旗,碎缾罌於天斧。
4.出自《清史稿·樂志四》頌聲靈,赫以濯。
4.
洗沐后的臟水。參見“濡濯”。
1.出自《禮記·喪大記》小臣爪手翦須,濡濯棄于坎。
5.
祧。遠祖廟。
1.出自《周禮·春官·守祧》守祧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6.
見“濯濯”,光明貌。
1.出自《詩·商頌·殷武》赫赫厥聲,濯濯厥靈。
7.
見“濯濯”,明凈貌;清朗貌。
1.出自《詩·大雅·崧高》四牡????,鉤膺濯濯。
2.出自《晉書·王恭傳》恭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3.出自《折楊柳》詩可憐濯濯春楊柳,攀折將來就纖手。
4.出自《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詩初如蒙蒙隱山玉,漸如濯濯出水蓮。
8.
見“濯濯”,肥澤貌。
1.出自《詩·大雅·靈臺》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2.出自《封禪文》濯濯之麟,游彼靈畤。
3.出自《投梭記·魔見》體濯濯以馴肥,常侍姬文于靈囿。
4.出自《柳》詩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
9.
見“濯濯”,光禿貌。
1.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2.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征信錄》傳聞岑西林從武昌逃走時,竟薙去須髯,溷雜人眾中而出,今其頷下已濯濯矣。
3.出自《霧》中間最大的一峰竟還有濯濯地一大塊,像是癩子頭上的瘡疤。
10.
見“濯濯”,象聲詞。
1.出自《癸巳類稿·持素證篇》大腸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11.
見“濯秀”,明凈秀麗。
1.出自《雪巖外傳》西湖濯秀,代出奇士,甲第連云,人物雋雅,洵稱第一。
1.中斷的或將盡的棋局。
1.古代的一種肉刑。
1.傷害。
1.指秋天將盡的時節。
1.衰邁的身體。老者自謙語。
1.缺損,不完整。
1.猶酷熱。
兇狠毒辣手段殘忍。
1.謂夕陽。
1.殺戮;殺害。
1.謂山將盡處。
2.荒蕪的山。
1.亦作"殘山剩水"。
2.零散的山水;明滅隱現的山水。
3.殘破的山河。指亡國或經過喪亂后的土地﹑景物。
1.殘害;受傷害。
1.馀燼。
2.指晩霞。
1.見"殘膏剩馥"。
1.謂未讀完的書。
1.沒有交清的賦稅。
1.殘害;損害。
2.傷殘缺損。
1.猶殘害。
1.殘缺脫漏。
1.猶殘喘。
2.馀年,殘生。
1.殘馀的晩霞。
1.殘存的香氣。
2.將要燒盡的香。
1.猶敗壞。
1.見"殘臘"。
1.毀壞形體。刑,通"形"。
1.尚未化盡的雪。
1.猶殘花。
夕陽,西沉的太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猶殘殺。
1.散失不全。
1.指民生凋敝的地區。
1.殘存。
2.指殘存的人或事物。
1.將止的雨。
夏歷月末不圓的月亮。也指將落的月亮一彎殘月。
1.斷足。古代酷刑之一。
1.零散稀疏的云。
1.殘害。
2.殘忍暴虐。
3.指兇殘暴虐的人。
4.毀壞。
殘留的渣滓。比喻殘存的壞人殘渣余孽。
1.比喻在消滅或淘汰過程中殘存下來的壞人。
夕陽之光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
1.猶殘卷。
1.指殘存的古代典籍。
1.猶殘酒。
1.暴戾放肆。
1.未納完的田租。
1.酒后殘存的醉意。
2.指略帶醉態之身。
1.方言。對蠶的愛稱。
1.養蠶用具。用竹篾或葦子等編成。用以盛桑葉和放養蠶。
1.亦作"蠶薄"。
2.一種以竹篾或葦子等編成的養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