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握。
2.
動詞
使人或動物落入自己的手中。
3.
名詞
(Zhuō)姓。
1.
握;持。參見“捉髮”。
1.出自《三國志·蜀志·宗預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
2.出自《和李相公攝事南郊覽物興懷呈一二知舊》勿憚吐捉勤,可歌風雨調。
3.出自《水滸傳》我們且自把車子上包裹打開,將金銀緞匹分作三分,我和你各捉一分,一分賞了眾小嘍羅。
4.出自《創業史》生寶自己捉秤,打發走了這個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漢。
2.
擒拿;追捕。
1.出自《三國志·蜀志·馬超傳》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
2.出自《石壕吏》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出自《一個農夫的故事》一定為我捉來,不可再令漏網。
3.
撿;拾取。
1.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2.出自《百喻經·為王負機喻》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
4.
把握;捉摸。
1.出自《朱晦庵畫像贊》置之釣臺捺不住,寫之云臺捉不定。
2.出自《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也有聞召即往的,也有請殺不去的,甚是捉他不定,大抵只要心誠他便肯來。
3.出自《陵汴賣書記》我很懷疑是有所指,但捉不定他指的究是誰個。
5.
守;鎮守。
1.出自《周書·梁士彥傳》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
2.出自《隋書·長孫晟傳》帝曰:“今相州之地……非公莫可。”於是遣捉相州。
3.出自《順昌戰勝破賊錄》營寨過敵,則又把路捉巷。
6.
操持,撐。參見“捉船”。
1.出自《百喻經·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7.
掌管。
1.出自《舊唐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八年﹞九月,先是高戶捉官本錢;乙卯,御史大夫李朝隱奏請薄稅百姓一年租錢充,依舊高戶及典正等捉,隨月收利,供官人稅錢。
8.
趁,乘。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明日捉個空,使一逕到臨安府前叫起屈來。
2.出自《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鐘明有心,捉個冷眼,取來藏於袖中。
3.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你瞧,太太們老在一起,哪有我捉空兒跟他說話的機會。
9.
同“促”。迫促;靠近。
1.出自《莊子·庚桑楚》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
2.出自《宋元話本集·鄭意娘傳》思厚是夜與周義捉足而臥。
10.
聘,文定。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這畜生腸肚惡,全不合神道,著言廝間諜、忒奸狡,道:“張珙新來,受了別人家捉。”
11.
方言。采摘。
1.出自《滬諺外編·山歌·八月棉花》八月棉花開旺潮,中秋前后怕風潮,捉花娘子每日捉一擔,背個背來挑個挑。
12.
介詞。猶把、將。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向吾宅里坐,卻捉主人欺。
2.出自《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我早飯也不曾吃,卻來問我吃茶?身邊銅錢又無,吃了卻捉甚么還他?
1.周詳中肯。
1.詳盡懇切。
1.詳細叩問。
1.佯狂﹐裝瘋。詳﹐通"佯"。
1.詳細察看。
1.詳盡羅致。
1.詳盡觀覽。
1.審察﹔審理。
1.周詳華麗。
1.精詳熟習。
2.周詳練達。
1.詳細透徹。
1.詳細評估。
1.佯聾﹐假裝耳聾。詳﹐通"佯"。
1.詳盡記載。
1.慎重考慮。
1.詳細與簡略。
1.研究討論。
1.解說所夢之事的吉兇休咎。
1.詳細周密。
2.周詳慎密。
1.縝密敏捷。
1.詳細明白。
2.審慎明敏。
3.審察明白。
1.根據案情提出處理意見并向上級呈報。
1.平正﹔公平。
1.審理。
1.詳備廣博。
1.解說簽文以推斷吉兇休咎。
1.詳盡而貼切。
2.詳細懇切。
1.審察實情。
2.詳細情形。
1.審察情由﹐推測事理。
1.上報請示。
1.審慎尋求。
2.詳細探究。
1.詳細情況。
1.審慎準確。
2.詳細精確。
1.周詳細密。
1.安詳溫和。
1.充盈飽滿。
2.詳細豐富﹔詳細充實。
1.安詳慎重。
2.周詳審慎。
3.詳細審察。
1.周詳審慎。
1.審察。
也作翔實”。詳細而確實觀點鮮明,材料詳實|資料翔實,有說服力。
1.假裝事奉。詳﹐通"佯"。
1.詳細察看。
1.察考。
1.熟知﹔熟諳。
1.審慎寬厚。
1.詳細解說﹔詳細說明。
1.詳細思考。
1.裝死。詳﹐通"佯"。
1.詳細談說。
1.詳細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