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忳”。
2.
教誨不倦。
1.出自《說文·言部》諄,告曉之孰也。
2.出自《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蕭然有出塵之姿問之則孫介夫之孫也故復用前韻賦一篇示志舉》著書已絕筆,一默含千諄。
3.
引申為嚕蘇冗長。參見“諄諄”。
1.出自《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第八問:何以刪《分別功德品》?答:凡校量罪福,最繁重。閑文之諄,三十倍於正文,非佛語也。
4.
忠誠;誠懇。參見“諄諄”。
1.出自《送惠師》詩吾非西方教,憐子狂且醇;吾嫉惰游者,憐子愚且諄。
2.出自《平均篇》且夫唐虞之君,分一官,事一事,如是其諄也。
5.
輔佐。
1.出自《國語·晉語九》曾孫蒯瞶,以諄趙鞅之故,敢昭告於皇祖文王。
1.同"勢窮力屈"。
1.同"勢窮力屈"。
1.形勢窘迫,力量衰竭。
1.有勢力的人。
1.見"勢如破竹"。
形勢像劈竹子一樣,只要上端劈開,刀刃就能一破到底。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北伐軍長驅直進,勢如破竹。
1.勢煞。
1.樣子;模樣。
1.勢煞。
1.形勢優越。
1.指身居要職的權臣和無實權的閑官。
1.態勢。多指軍事部署的形勢和狀態。
1.威勢,勢力。
2.情勢;事物發展的趨勢。
1.樹木經砍伐后留下的疤痕。
1.立碑。
立碑或作傳以頌揚某人功德。多比喻樹立個人威信或抬高個人聲望的言行為英雄模范人物樹碑立傳的作品。
1.樹的根干。
2.建立根基。
1.豎立標幟。
2.建立表率。
1.猶言引起戰亂。
1.樹木的光彩。
1.草木。
2.種草。
1.亦稱"樹杈把"。
2.樹枝的交匯處。
1.見"樹杈"。
1.亦作"樹創"。
2.樹木的斫傷處。
1.見"樹瘡"。
1.立辭,寫作文辭。
叢生的樹木。
1.樹木叢生。
1.樹木開裂的表皮。
1.比喻勢力強大,根基牢固。
1.建立私黨。
1.樹干傾倒,樹根毀壞。比喻人年邁體衰。
1.建立道義。
1.施行德政;立德。
1.謂施行德政,務使其不斷增長。
使別人成為自己仇敵樹敵過多是不明智的。
1.立嫡子為繼承人。
1.樹的頂端。
1.樹木如點。指高處遠眺時所見樹木如小黑點狀。
1.樹的頂端。
1.樹梢。
1.亦作"樹敦"。
2.謂立性敦厚。
3.地名。吐谷渾舊都。在今青海共和縣境。
1.見"樹惇"。
1.樹身鋸去后剩下的靠近根部的一段。也叫樹墩子。
1.廣施恩澤。
1.木耳。
1.指樹木淹在潮水中,樹干上孳生出的毛發狀的細根。
1.蜂的一種。體狹長,圓筒形,雌蟲腹部黃色,尾端有劍狀突起和錐狀的產卵器。幼蟲蛀食松木,是松樹的害蟲。
1.樹皮。
1.亭亭如華蓋的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