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漢字字體的一種,包括大篆、小篆。
2.
動詞
書寫篆書。
3.
名詞
指印章。特指官印。
1.
亦作“蒃”。
2.
漢字書體名。參見“篆書”。
1.出自《說文·竹部》篆,引書也。
2.出自《法書考》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
3.
用篆體字書寫銘刻。參見“篆素”。
1.出自《贈劍客李園聯(lián)句》太一裝以寶,列仙篆其文。
2.出自《獨醒雜志》時有詔太學(xué)篆石經(jīng),廷臣復(fù)薦之,伯益不得已遂至闕下。篆畢,除將作監(jiān)簿,伯益固辭。
4.
名字印章多為篆文,故稱名為篆,稱字為次篆。又為對別人名字的敬稱。亦以為官印的代稱。如接印叫接篆,代理叫攝篆。
1.出自如:臺篆;雅篆。
2.出自《金陀粹編》先臣聞警,輕騎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視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3.出自《古今譚概·譎知·海剛峰》﹝御史﹞明晨起視篆,篆篋已空。
4.出自《嘯亭雜錄·土爾扈特來降》上聞之,命舒文襄公攝伊犁將軍篆。
5.
引申為做官任職。
1.出自《工讀》足下前篆長沙提倡植樹,尚覺有益,可以繼續(xù)進行。
6.
銘刻。比喻牢記在心。
1.出自《謝徐學(xué)士啟》才微往彥,遇倍昔時,仰戴恩榮,已增銘篆。
2.出自《聊齋志異·阿寶》女祝曰:“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異類,姻好何可復(fù)圓?”
7.
盤香的喻稱。
1.出自《海棠春》詞翠被曉寒輕,寶篆沉煙裊。
2.出自《春蕪記·瞥見》旃檀寶篆籠瑞煙,齋心頂禮金仙。
8.
指盤香的煙縷。
1.出自《秦國大長公主挽詞》塵入羅衣暗,香隨玉篆消。
2.出自《浪淘沙》詞清鏡上朝云,宿篆猶熏。
9.
通“瑑”。鐘口處或車轂約上所刻畫的條形圖案花紋。
1.出自《周禮·春官·巾車》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
2.出自《考工記·鳧氏》鐘帶謂之篆。
1.多馀﹐富馀。
意外的相逢;奇特的遭遇機緣湊巧,才能有此奇遇|此誠不次之奇遇。
1.極大的冤枉。
1.謂奇特的緣分﹐意外的機會。
2.謂意外的姻緣。
1.指奇異珍貴之物。
1.謂罕見的珍貴寶物。
1.古時兵法術(shù)語。古代作戰(zhàn)以對陣交鋒為正﹐設(shè)伏掩襲等為奇。
1.不平凡的志向。
1.新奇的意趣或情致。
1.謂意想不到地說準(zhǔn)﹑猜中。
1.與社會上一般衣著式樣不同的奇異服裝。多含貶義。
1.卓越突出。
1.漢王莽時六體書之一﹐大抵根據(jù)古文加以改變而成。
2.泛指古文字。
1.新奇恣肆。
1.新奇豪放。
1.僅有左臂。
1.旁出。謂不一致。
1.歧路,岔路。
1.錯雜;不一致。
1.指歧伯與黃帝。《黃帝內(nèi)經(jīng)》托名歧伯與黃帝討論醫(yī)術(shù)。
1.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小路;岔路。
2.錯誤的道路。
長篇小說。清代李海觀作。一百零八回。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墮落敗家,又浪子回頭重振家業(yè)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dāng)時市井社會的世態(tài)人情、風(fēng)習(xí)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但多封建說教。
《列子·說符》載楊子的鄰居走失了一只羊,很多人去找都沒找到。楊子詢問找不著的原因,鄰居說岔路太多,岔路上又有岔路,羊不知往哪兒去了◇以歧路亡羊”比喻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1.分歧迷離。
1.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1.雙岔路。
1.飛行貌。
1.亦作"歧趣"。
2.不同的趨向。
1.見"歧趨"。
不平等地看待歧視婦女|受到歧視。
1.見"歧途"。
①岔路歧途曲巷|亡羊已為歧途誤。②比喻錯誤的道路誤入歧途|他利令智昏,走上了歧途。
1.亦作"歧悮"。
2.差錯,錯誤。
1.見"歧誤"。
1.聰慧出眾。
1.指離別之言。
1.猶歧嶷。
1.《詩.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毛傳"岐﹐知意也;嶷,識也。"后謂幼年聰慧為"歧嶷"。
2.謂六﹑七歲。
1.謂語言文字的意義不明確,有兩種或幾種可能的解釋。
1.差異;不相同。
1.猶貳心。
1.錯雜;紛亂。
1.歧義。
1.謂道路阻塞。
1.即祇園。
1.見"祇園精舍"。
1.大悔。
1.即祇園。
1.但使;假使。
1.指祇園。祇陀太子所置之園林◇借稱佛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