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跌倒,絆倒。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2.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薄湊會而凌節兮,馳趣期而赴躓。
3.出自《〈八駿圖詩〉序》無是三神而得是八馬,乃破車掣御,躓人之乘也。世焉用之?
4.出自《天魔舞》陳登云饑疲得只想睡,跟在姜森背后,一步一躓的垂頭走著。
2.
謂事情不順利,處于困境。
1.出自《抱樸子·官理》故良駿敗於拙御,智士躓于暗世。
2.出自《陳書·宗元饒蔡征等傳論》蔡征聰敏才贍,而擅權自躓,惜哉!
3.出自《北行日紀序》以余之狷隘,憂憤滿懷,而仆仆於朝市之間,所往而輒躓,固早自知之。
3.
文辭晦澀,不暢達。
1.出自《詩品·總論》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
2.出自《文史通義·說林》意卓而詞躓者,潤丹青於妙筆。
4.
低劣;疲困。
1.出自《古詩源·〈易緯〉引古詩》躓馬破車,惡婦破家。
2.出自《梁書·王僧孺傳》蓋基薄墻高,涂遙力躓,傾蹶必然,顛匐可俟。
5.
通“鑕”。古代腰斬用具的墊座。
1.出自《漢紀·昭帝紀》﹝王?﹞始為范陽令,暴勝之為直指使者,欲斬之。?解衣伏躓。
1.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后即以"風起云飛"為觸景傷懷之詞。
①大風起來,烏云涌現~,雷電交加。②比喻事物迅速發展,聲勢浩大。
1.大風吹起,云朵涌集。比喻事物迅猛興起,聲勢浩大。
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社會~ㄧ不良~。
1.風度器宇;儀態。
1.唐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床。"后以"風前月下"指良辰美景。
1.比喻殘年。
1.呆傻。
1.瘋狂;癡呆;傻氣。
1.即氣槍。
2.即風鎬。
1.指帆船。
1.乘風的帆船,臨陣的戰馬。形容行進迅速,氣勢雄偉。
2.比喻文筆遒勁。
1.諷喻切責。
1.曼陀羅花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曼陀羅花》。
鍵盤樂器,外形是一個長方木箱,里面排列著銅簧片,上面有鍵盤,按鍵就能壓動銅簧片上的開關;下面有踏板,用來鼓動風箱生風,使銅簧片振動發音。
1.指風。
1.微風輕柔,浮云淡薄。形容天色晴好。
1.見"風輕云淡"。
1.謂風輕柔而涼爽。
2.謂社會清平。
1.謂社會風氣良好,營私舞弊的事情絕跡。
1.見"風清月皎"。
1.微風清涼,月色皎潔。形容夜景幽美宜人。
1.微風清涼,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
2.比喻品性高潔。
1.見"風清月朗"。
①關于風向、風力的情況。②〈書〉人的儀表舉止。③〈書〉情懷;意趣別有一番~。④流露出來的男女相愛的感情(超貶義)賣弄~。⑤指風土人情南國~。
1.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
1.見"風情月思"。
1.指男女戀愛的事情。
1.擋風的皮衣。
1.見"風馳電擊"。
1.形容像刮風﹑閃電那樣迅速馳赴和掃除。
1.紛紛趨附;紛紛歸向。
1.暢達的大道。
幽默或詼諧的趣味(多指話或文章)他講話很~。
1.猶風鑒。指相面術。
1.用委婉含蓄的方式進行開導﹑勸勉。
1.猶風土。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
1.指清晨日出時,地面溫度最低,空氣穩定,近地面出現風速最弱的現象。
1.指古代采集民歌風俗等以觀民風的官員。
2.詩人。
3.見"風人體"。
1.古代民歌的一種。
1.古代民歌的一種體裁。
1.傳說中御風而行的神車。
1.風與日。謂風吹日曬。
2.指天氣;氣候。
3.猶風光。
1.人的風采,儀容。
2.指文采。
1.經過腌漬﹑洗曬﹑晾掛而制成的一種咸肉。
1.古琴曲名。
2.詞牌名。有雙調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體,平韻。參閱《詞譜》卷十七。
3.曲牌名。南北曲皆有。字句格律均與詞牌七十六字體前半闋略同。北曲屬雙調,用在套曲內或用作小令。南曲屬仙呂入雙調,用作過曲。
1.謂如風消散。
2.風教散播。
風騷1〈書〉①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后來泛稱文學。②在文壇居于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領風騷。 風騷2 [fēngsāo]指婦女舉止輕佻賣弄~。
1.風吹。
2.形容氣勢迅猛。
①刮風的情況~突然變了,由南往北刮,而且風勢漸漸大起來了。②比喻情勢看~ㄧ~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