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指沒有腳的蟲子。
2.
名詞
(Zhì)姓。
1.
本指無足之蟲。后亦泛指蟲類。
1.出自《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2.出自《九思·怨上》蟲豸兮夾余,惆悵兮自悲。
3.出自《讀〈穆天子傳〉》詩蜚揚恨不鳥兩翅,跐蹈恨不百足豸。
4.出自《吶喊·阿Q正傳》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2.
獸脊隆起伸長貌。參見“豸豸”。
1.出自《說文·豸部》豸,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
2.出自《〈說文解字〉部首箋正》今觀貓之捕鼠,蛇之螫人,皆先曲體,然后舒脊直向前,即豸豸之義也。
3.
比喻姿態妖媚的女子。
1.出自《紅粉妝》詩選勝愛踏金閶塵,下車便睹娟娟豸。
2.出自《紅蘋曲》愛此娟娟豸,字以紅蘋好。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增嬋娟以此豸。
4.
見“貏豸”。山勢連延漸平貌。
1.出自《玄圃園講賦》其山則峛崺貏豸,硱磳誳詭。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丘虛堀礧,隱轔郁鸓。登降施靡,陂池貏豸。
5.
見“貏豸”。枝干盤曲伸展貌。
1.出自《暗香·用韻賦雪》詞貏豸老松,別樹平欺爛柯折。
6.
獬豸冠。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一角,能辨曲直,因此古時法官戴的帽子稱獬豸冠。參見“獬豸冠”。
1.出自《見蕭侍御憶舊山草堂詩因以繼和》晚起慵冠豸,閑行厭避驄。
2.出自《夏日龍翔寺居即事寄崔侍御》詩何當戴豸客,復問此生涯。
3.出自《鼠璞·獬豸》今人見御史舊有獬豸冠,單呼為豸。
7.
通“止”。制止,解救。
1.出自《左傳·宣公十七年》郄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不然,余懼其益之也。余將老,使郄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2.出自《日知錄·豸》《莊子·在宥》篇:“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止,當作“豸”,古止、豸通用。《左傳·宣十七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3.出自《新民議·禁早婚議》一國將來之主人翁,而悉被戕于今日憒憒者之手,國其尚有豸乎?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