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身體細長,四肢短,耳朵三角形,聽覺敏銳,種類較多,有石貂、紫貂等。
2.
名詞
(Diāo)姓。
1.
亦作“鼦”。
2.
哺乳動物。形似鼬,身體細長,四肢短,尾粗,毛長,呈黃色或紫黑色。其毛皮極珍貴,可制衣裘,御寒性能極好。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
2.出自《天工開物·裘》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積六十余貂,僅成一裘。
3.出自《清稗類鈔·動物·貂》貂,亦稱貂鼠,大如獺,尾粗,毛長寸許,色黃或紫黑。
3.
指貂皮。
1.出自《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2.出自《酒泉子》詞香貂舊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
3.出自《隨園詩話》春風解下貂回脖,露出蝤蠐雪不如。
4.
指貂皮制成的衣裘。
1.出自《泛舟》詩雪里閉門殊不惡,故貂雖弊勝無衣。
5.
指貂尾,古代多用作帝王貴近之臣的冠飾。
1.出自《漢官儀》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珰左貂。光武以后,專任宦者,右貂金珰。
2.出自《詠史》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3.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二》〔散騎常侍〕皆金蟬、珥貂,左散騎與侍。中為左貂,右散騎與中書令為右貂。
4.出自《諸將》詩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6.
借指侍中、常侍等官。
1.出自《北夢瑣言》唐馮藻,常侍肅之子,涓之叔父,世有科名。小貂文采不高,酷愛名第,已十五舉。
2.出自《南齊書·何戢傳》上欲轉戢領選,問尚書令褚淵,以戢資重,欲加常侍。淵曰:“……圣旨每以蟬冕不宜過多,臣與王儉既已左珥,若復加戢,則八座便有三貂。”
7.
姓。
1.出自《戰國策·齊策六》有貂勃。
1.歡快嘹亮。讙﹐通"歡"。
1.謂因喧嚷而暴露。
1.歡呼喧鬧。讙﹐通"歡"。
1.喧嘩叫鬧。
1.歡呼趨奉。讙﹐通"歡"。
1.喜悅貌。讙﹐通"歡"。
1.傳說中的山名。
2.使山中喧鬧。
1.見"讙笑"。
1.歡呼歌舞。讙﹐通"歡"。
1.亦作"讙哾"。
2.歡笑。讙﹐通"歡"。
3.大聲嘲笑﹐公然恥笑。
1.指喧鬧的琴聲。
1.謂眾口嘈雜地傳說。
1.猶歌謠。
1.歡樂地迎接。讙﹐通"歡"。
1.歡樂愉快。讙﹐通"歡"。
1.見"歡噪"。
1.大聲喧嘩。
1.喧鬧﹔喧噪。
1.見"歡朱國"。
1.回答別人的請安。
1.歸而報知,還告。
2.答復的話語;回言。
3.回復童顏;恢復年輕。
1.回答別人的跪拜敬禮而下拜。
報答;回報。
歸還借款的本金~付息。
1.《南史.江淹傳》"又嘗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絶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后以"還筆"為才盡之典。
1.皇帝回駕。
1.避讓貌。辟,通"避"。
2.攝政者把權力交還給帝王。
1.回避。
1.歸還玉璧。戰國時,秦昭王以強凌弱,聲稱以十五城換趙國新得到的和氏璧。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之后,無意踐諾。藺相如智賺秦昭王,使和氏璧歸還趙國。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敬辭。稱歸還原物或辭謝饋贈之物。
1.見"還飆"。
1.猶回馬。
1.回師。
2.倒戈,反正。
3.交還兵權。
1.回波,回流。
1.歸還。
1.回身而走。
1.策杖而歸。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1.猶償還。
1.返回朝廷。
1.返潮。
2.比喻某種錯誤思想一度消匿后又重新出現。
1.回車;車子返歸。
2.環車,繞車。
1.猶雪恥。
1.酬答。
1.恢復原來的地位。
2.回到人性本初純真的狀態。
1.回復到原來的淳樸狀態。
1.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古樸的狀態。
1.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
1.同"還淳反樸"。
1.同"還淳反樸"。
1.同"還淳反樸"。
1.答復。
2.酬答,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