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握持。
1.出自《說文·手部》摯,握持也。
2.出自《高唐賦》股戰脅息,安敢妄摯。
2.
求見人時所持的禮物。俗作“贄”。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
2.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舜﹞遂見東方君長……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
3.出自《饋歲》詩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4.出自《曼殊別志書》曼殊既歸,執摯愿從學。
3.
搏擊,攫取。
1.出自《高唐賦》雕鶚鷹鷂,飛揚伏竄。股戰脅息,安敢妄摯?
2.出自《四子講德論》處位而任政者,皆短於仁義,長於酷虐,狼摯虎攫,懷殘秉賊。
3.出自《漢書·酷吏傳·義縱》縱以鷹擊毛摯為治。
4.出自《抱樸子·博喻》摯雉兔則鸞鳳不及鷹鷂,引耕犁則龍麟不逮雙峙。
4.
誠懇,懇切。
1.出自《詩·周南·關雎》鳥,摯而有別。
2.出自《〈誠齋詩集〉序》於師友之際,尤纏綿篤摯。
3.出自《報貝元征書》猥荷包蒙,存問周摯,感不可已。
5.
至,到。
1.出自《書·西伯戡黎》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
2.出自《跋劉叔通詩卷》寒夜擁爐,風雪大摯,吟諷之余,戲書其后。
6.
謂極至,頂點。
1.出自《漢書·竇田灌韓傳贊》以韓安國之見器,臨其摯而顛墜,陵夷以憂死,遇合有命,悲夫!
7.
精致。
1.出自《周禮·考工記·函人》凡甲,鍛不摯,則不堅。
8.
縶,絆索。
1.出自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於臣也,楚不待伐,割摯馬免而西走。
9.
人質。
1.出自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二》燕累臣以求摯,臣為是未欲來。
10.
通“鷙”。兇猛。
1.出自《禮記·曲禮上》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白圭﹞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
3.出自《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進擊朱粲,破之,俘其眾,諸將曰:“粲徒食人,摯賊也,請坑之。”
11.
引申為強毅。參見“摯剛”。
1.出自《高夫人墓志銘》夫人摯剛又淑均,量己所能自苦辛。
12.
通“輊”。車前低后高。
1.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今夫大車之轅摯,其登又難。
13.
古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夏奚仲之后,即薛。參閱清王夫之《詩經稗疏》卷三。
1.出自《詩·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
14.
姓。周有摯荒,晉有摯虞。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摯氏,周有摯荒。或言帝嚳子摯之后。《漢?貨殖傳》有茂陵摯綱。
1.粗鄙的人。
1.象聲詞。
1.見"沙啦沙啦"。
1.亦作"沙拉沙拉"。
2.象聲詞。
1.沙石上的水流。
1.指沙灘上由風浪造成的條狀凸起的部分。
1.梨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花白色,果實圓錐形或扁圓形,赤褐色或青白色。雪梨﹑酥梨等均屬此種。也稱這種植物的果實。
淘汰沙礫,提取黃金。比喻費力大而收獲小。也比喻從大量原始材料中選取精華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他整日泡在圖書館里,沙里淘金似地尋找相關的資料。
沙子和碎石塊秋風吹灘起沙礫|大風起,沙礫擊面。
1.狀如脊梁的沙丘。又叫沙漠梁。
1.病名。即尿道結石。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帶紫色,葉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多生于河谷溪邊濕地。枝條可供編織用。為護堤固溝的良好樹種。
①法文salon的音譯,即雅致的大會客室、(旅館等的)大廳等。②西方社會中在社會名流家里定期舉行的社交聚會。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前,在法國特別流行◇泛指文人雅士漫談的場所藝術沙龍。③一年一度在巴黎舉行的造型藝術展覽會。
1.馬來語saron的譯音。東南亞一帶人圍的一種裙子。
1.見"沙壟"。
1.古代一種計時儀器。根據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其制法與漏壺相同,因北方天寒易凍,故以沙代水。也稱沙時計。
2.即沙濾器。參見"沙濾器"。
1.見"沙蘿卜"。
1.亦作"沙鹵"。
2.指含沙多和堿性重的土質。
1.亦作"沙麓"。
2.古山名。一說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預注"沙鹿,山名。平陽元城縣東有土山。"《公羊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據《后漢書.元后傳》載,春秋晉國有史官以為沙麓崩陷乃"陰為陽雄﹐土火相乘"之象﹐斷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興。因以"沙鹿"作為頌揚皇太后﹑皇后之詞。
1.使水通過沙粒層把所含雜質分離出去。
1.凈化飲水﹑用水的池子。池內鋪以適量的沙粒,水通過沙層時,其中所含的雜質即被截留。
1.濾器的一種。在濾器內鋪以適量的沙粒,液體通過沙層時,所含的固體微粒即被截留。
1.沙灘上的路;沙石路。
2.指唐代專為宰相通行車馬所鋪筑的沙面大路。
3.即沙線。
1.棲息在沙灘或沙洲上的鷺鷥。
1.見"沙鹿"。
1.即砂輪。詳"砂輪"。
1.見"沙鑼"。
1.胡蘿卜的一種。主根長,成圓柱形,色黃白,味辛而微苦。
1.亦作"沙羅"。
2.一種打擊樂器,行軍時又作為盥洗用具。
1.亦作"沙摩竹"。
2.竹的一種。根蟠節大,干厚實而堅,可削作弓弩,大者可作茅屋椽梁。
1.大氣層中懸浮著大量沙塵而形成的混濁現象。
1.謂廣闊的沙地,大漠。
1.宋代一種夾沙的劣質小銅錢。
1.即紗帽。古代君主或貴族﹑官員所戴的一種帽子。亦借指官員。
1.水灣邊的沙灘。
2.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懷遠縣以西地區。
①原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教盛行后,專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男性僧侶。②指佛門秉教沙門,皈依善果。
1.海島名。在山東省蓬萊縣西北海中,為宋元時流放罪犯之地。
佛教出家五眾(其余四眾為比丘、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之一。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依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在中國俗稱小和尚;女性修行者則稱沙彌尼,在中國俗稱小尼姑。
1.草本植物東蘠的子。多生長于沙地,可以做飯,因名。
1.沙田上耕作的民丁。亦指由沙民組成的鄉兵。
1.即沙錢。
1.見"沙麻竹"。
1.摩挲,撫摩。引申謂親近。
1.杉的一種。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草木》"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一說杉樹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杉》。
1.見"沙漠"。
1.裝著沙的袋子。
2.楚漢相爭時,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作戰,信令以沙囊堵濰水上流,待楚軍渡水時,撤囊放水沖淹,大敗楚軍。見《史記.淮陰侯列傳》◇遂用為典實。
3.鳥類的消化器官。位于胃與小腸之間。
1.沙灘或沙洲上的水鳥。
1.黃牛。
2.比喻忠實誠懇為別人服務的人。
1.棲息于沙灘﹑沙洲上的鷗鳥。
1.見"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