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政治;國家大事。
2.
名詞
政權。
3.
名詞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
4.
名詞
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
5.
名詞
政府;行政機構。
6.
名詞
(Zhèng)姓。
1.
政治;政事。
1.出自《書·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3.出自《劉公墓志銘》元和七年,得疾,視政不時。
2.
政權;權柄。
1.出自《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2.出自《淮南子·泛論》成王既壯,周公屬籍致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
3.出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既而徐知訓為朱瑾所殺,溫居金陵,未及聞。昪居潤州,近廣陵,得先聞,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亂,遂得政。
3.
政令;政策。
1.出自《逸周書·命訓》震之以政,動之以事。
2.出自《漢紀·惠帝紀》參為相國,遵何之政。
3.出自《論時政狀》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
4.
政府。
1.出自《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軍隊跟人民、跟地方黨政組織的關系,也應當是密切的。
5.
謂主持政事。
1.出自《管子·小匡》施伯謂魯侯曰:“勿予。戮之也,將用其政也?!?/p>
2.出自《曹成王碑》王始政於溫,終政於襄。
6.
做官一任為一政。
1.出自《太平廣記》劉君明年當進士及第,歷官七政。
7.
指家庭或團體的事務。
1.出自如:家政、校政。
8.
職務。
1.出自《國語·晉語一》棄政而役,非其任也。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五年》比年以來,往往差下待闕數政,除授猥雜,賢否混淆,何以清流品?何以厚風俗?
9.
指處分、懲罰。
1.出自《魔合羅》觀其言而察其行,審其罪而定其政。
10.
指作戰部署和陣勢。
1.出自《吳子·應變》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11.
指日月五星等。參見“七政”。
1.出自《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12.
通“正”。長官;官吏。
1.出自《管子·牧民》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於時而察于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
2.出自《北齊書·季式傳》山東舊賊劉盤陀、史明曜等攻劫道路,剽掠村邑,齊、兗、青、徐四州患之,歷政不能討。季式至,皆破滅之。
13.
姓。
1.出自《廣韻·去勁》政,姓。出《姓苑》。
14.
指禁令。
1.出自《大戴禮記·盛德》德盛則修法,德不盛則飾政。
15.
指主持政事的人。
1.出自《書?立政》周公作立政。
2.出自如:鹽政、學政。
16.
通“正”。改正;糾正。
1.出自《逸周書·允文》寬以政之,孰云不聽,聽言靡悔,遵養時晦。
2.出自《敕處分十道朝集使》夫氓者,冥也,豈能自謀?政者,正也,當矯其弊。
3.出自《珍珠船》古棋圖之法,以平上去入分四隅,為亂交雜難辨,徐鉉政為十九字。
17.
通“正”。治理。
1.出自《荀子·王制》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
18.
通“正”。正直;公正。
1.出自《韓非子·難三》論之於任,試之於事,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
2.出自《春秋繁露·威德所生》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政,然后發刑罰以立其威。
19.
通“正”。只;就。
1.出自《世說新語·規箴》殷覬病困,看人政見半面。
2.出自《水調歌頭》詞政有一朝樂,不抵百年憂。
3.出自《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書法甚工,然少波峭,政以觀古人書少耳。
4.出自《蕙風詞話》描寫芳春景物,極娟妍鮮翠之致,微特如畫而已。政恐刺繡妙手,未必能到。
20.
通“正”。正好;恰好。
1.出自《墨子·節葬下》上稽之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而政逆之;下稽之桀、紂、幽、厲之事,猶合節也。
2.出自《南齊書·桓康傳》太祖謂康曰:“卿隨我日久,未得方伯,亦當未解我意,政欲與卿先共滅虜耳?!?/p>
21.
通“正”。正當;正在。
1.出自《夜泊寧陵》詩旦辭杞國風微北,夜泊寧陵月政南。
2.出自《慶宮春》詞酒醒波遠,政凝想、明珰素襪。
3.出自《寄沙郎中》詩有人此際猶未還,政與士卒夜守關。
22.
通“正”。即使;縱然。參見“政復”。
1.出自《法苑珠林》其后鄰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敕家人不得輦物,亦無灌救者。
2.出自《北史·西域傳·于闐》朕承天理物,欲令萬方各安其所,應敕諸軍,以拯汝難。但去汝遐阻,政復遣援,不救當時之急,是以停師不行,汝宜知之。
1.隱居山中。
1.亦作"巖雚"。
2.險峻的山路。
1.崖岸。
1.亦作"嵓電"。
2."巖下電"之省稱。形容目光炯炯有神。
3.借指目光。
喀斯特地區因溶蝕、沖蝕形成的近似水平的洞穴,深度不超過10米,一般分布在河谷兩側。
1.亦作"巖竇"。
2.即巖穴。
1.亦作"巖?"。亦作"嵒崿"。
2.山勢不齊貌。
3.起伏的山巒。
1.石室。
1.巖洞的門。
2.借指隱士的住處。
1.山的中部。
1.亦作"嵓岡"。
2.猶山岡。
1.山麓。
1.耕種于山中。借指隱居。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
1.亦作"嵒谷"。
2.猶山谷。
1.亦作"巖骨"。
2.指山石,巖石。
1.險要而堅固。
1.見"巖磴"。
1.木犀的別名。
1.山巒溪谷。
2.借指隱者的住所或隱者。
火成巖的一種。見火成巖”(946頁)。
1.邊遠險要之地。
1.山頂。
1.山崖邊。
1.險峻的山峰。
1.山間小路。
1.山洞的門。借指隱居之處。
1.亦作"嵓居"。
2.山居,多指隱居山中。
1.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1.謂隱居深山洞穴之中。語出《韓非子.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處,托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1.險峻。
1.山中低陷處。
1.居于山中的隱士。
2.木犀的異名。
1.山洞。堀,同"窟"。
1.山洞。
1.猶山水。
1.見"巖廊"。
2.漢武官名,即羽林郎。
1.亦作"巖郎"。亦作"巖廊"。
2.高峻的廊廡。
3.借指朝廷。
1.亦作"嵓棱"。
2.形容骨骼突出多棱角。
1.山嶺。
1.《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后因以"顏瓢"為生活貧困的典故。
1.容顏和心魄。
1.古代帽子的一種。
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鐫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顏真卿正書。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間銘文一側被磨去。書法蒼勁沉雄,氣勢磅礴,為顏書晚年代表作。
1.猶情面。
1.顏回﹑冉耕的并稱。二人均為孔子弟子﹐皆以德行著稱。
1.面容。
1.臉皮薄。謂羞愧。
①即色、佟(1164頁)。②臉上的表情;氣色顏色憔悴|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③容貌暮去朝來顏色故。④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或行動給他點顏色看看。⑤(-shai)顏料;染料買一盒顏色來。
1.山名。在今山東省益都縣西南,山下有顏神廟,因北齊孝婦顏文妻居此而得名。
1.指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