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捶或砸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具,有鐵的(即砧鐵)、石頭的(即砧石)、木頭的(即砧板)。
2.
見“砧木”。嫁接植物時把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這個植物體叫砧木。
1.
亦作“碪”。
2.
搗衣聲。
1.出自《搗衣》詩軒高夕杵散,氣爽夜砧鳴。
2.出自《秋興》詩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出自《晚泊七里灘》詩江村平見寺,山郭遠聞砧。
4.出自《秋夜翟家莊作》詩鄰砧休太急,衣褐典皆完。
3.
切物用的砧板。
1.出自《雜纂·失本體》不闌腰,不持刀砧,失廚子體。
2.出自《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只見那漢就籃內取出砧、刀,借個盤子,把塊牛肉來切得幾片,安在盤里。
3.出自《人民文學》家家戶戶響著有節奏的刀砧聲。
4.
古代用于斬首或腰斬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參見“砧斧”、“砧鑕”。
1.出自《元和圣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
2.出自《張益州畫像記》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
3.出自《運甓記·蔣山致奠》不謂變發一朝,竟膏奸邪砧斧,父子死於非命,忠孝萃於一門。
4.出自《書歐陽永叔〈答尹師魯書〉后》又謂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衽席無異。
5.出自《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將再干於冕旒,宜先伏於砧锧。
6.出自《長城》詩祖龍跋扈侈心開,牛豕生民付砧礩。
5.
泛指物體的基墊部分。
1.出自《農政全書》當砧之心而立之柱。三分其砧之徑,以其一為柱之徑。
6.
鍛捶金屬用的墊座。
1.出自《長白山錄》鍛砧峰形如鍛砧。
2.出自《天工開物·冶鐵》先鑄鐵成砧,以為受錘之地。
3.出自《鐵匠》詩砧上的鐵,閃著血也似的光。
7.
方言。觸著硬的或凸起的東西,感到不舒服或疼痛。
1.出自《沒有花的春天》唉,年歲一老骨頭就“牙叉叉”的了,睡在地上砧得合不下眼。
8.
搗衣石。
1.出自《搗素賦》於是投香杵,扣玟砧,擇鸞聲,爭鳳音。
2.出自《和崔舍人詠月》牖光窺寂寞,砧影伴娉婷。
3.出自《望遠行》詞遼陽月,秣陵砧,不傳消息但傳情。
4.出自《密云》詩日暮行人尋堠館,涼砧一片古檀州。
1.怨恨。
1.同"悔之無及"。
1.后悔已來不及了。
1.后悔已來不及。
1.見"悔心"。
1.見"悔吝"。
1.蠶的別名。
1.指粗布,土布。
1.用絺葛做的衣服。
2.借指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或島居之人。
1.指蜜。
1.疾速貌。
1.草木。
1.粗陋的皮衣。多指敝裘。
1.用草扎成的狗,即芻狗。
1.絺葛做的衣裳。
1.豐美明麗貌。
1.草木物產。
2.泛指財物。
1.亦作"卉歙"。
2.猶言呼吸。形容風聲迅疾。
1.見"卉翕"。
1.即卉服。
2.泛指粗布衣。
1.如茵的茂草。
一種語言翻譯程序。能把用匯編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能檢查源程序中的語法錯誤,并打印出有錯的語句行和出錯信息。產生的目標程序與源程序的語句一一對應。
1.綜合材料向上級報告。
1.集中涌現,輩出。
1.猶匯編。
1.匯集;會聚。
1.薈萃。會集,聚集。
1.即匯票。
1.謂成批任用賢才。
全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英國私營銀行。1864年3月在香港創辦,次年3月在上海設分行。以遠東特別是舊中國為主要經營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營業發展迅速,居于世界大銀行之列。
1.匯集歸向(之處)。
1.舊時錢莊同業間收付票據,不必一一收解現款,每日于一定時間﹑在一定場所互相交換各自所出之票據,劃抵現款,結算尾數,謂之"匯劃"。
1.通過銀行或郵電局劃撥款項。
1.猶推薦。
1.匯送。
1.連類同進。
1.匯集刊行。清顧修撰有《匯刻書目》。亦指匯集某類文章而刊行的書。
1.謂匯總其類。
一國通過調整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例如,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通過降低匯率,可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使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反之,通過提高匯率,可以減少出口,增加進口,改變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情況。
1.指進用賢才。語本《易.泰》"拔茅茹,以其匯。"
1.匯合容納。
1.即票號。舊時商人舉辦的金融流通機構,相當于后來的私營銀行,一般辦理匯兌﹑存款﹑放款三種業務。
1.齊集;聚齊。
1.匯齊題奏。
1.繞道行走。
同‘會演 ’。
1.匯編印行。
1.匯集涌流。
1.《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孔穎達疏"匯,類也,以類相從……征,行也。"后因以"匯征"謂連類而進。
2.引申指進用賢者。
1.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