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縫制衣物時引線用的工具,細長,一頭有尖,一頭有孔或鉤,多用金屬制成,也指編織衣物用的細長形工具。
2.
名詞
細長像針的東西。
3.
名詞
注射用的藥物。
4.
名詞
中醫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屬針。
5.
名詞
中醫用特制的金屬針扎入患者穴位給患者治病。
6.
名詞
(Zhēn)姓。
1.
亦作“鍼”。
2.
針狀物。
1.出自《晉書·顧愷之傳》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于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
2.出自《上清帝第六書》夫國之有是,猶船之有舵,方之有針。
3.出自又如:松針、別針、秒針。
3.
特指中醫用以刺穴位以治病之針狀器械。參見“針石”。
1.出自《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肌膚,針石之所及。
2.出自《抱樸子·廣譬》和鵲雖不長生,而針石不可謂非濟命之器也。
3.出自《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湯沐具而蟣虱相吊,針石熾而癰疽立潰。
4.出自《吳原博修撰醫俗亭》詩托君多病軀,借此針石手。
4.
用針或針狀物刺。
1.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笞問昭平,不服,以鐵針針之,強服。
2.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元和中,有老卒推倒《平淮西碑》,官司針其項,又以枷擊守獄者。
3.出自《潘先生在難中》蚊蟲突然一針,痛得直跳起來。
5.
特指中醫以針刺穴位以治療。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
2.出自《閉門》詩骨冷欲針先覺痛,肉頑頻灸不成瘡。
3.出自《紅樓夢》不用針心,只針肋條就是了。
6.
引申為治療。
1.出自《文心雕龍·養氣》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
2.出自《新唐書·蕭瑀傳》嘗以劉孝標《辯命論》詭悖不經,乃著論非之……通儒柳顧言、諸葛潁嘆曰:“是足針孝標膏肓矣。”
7.
規勸;譏刺。
1.出自《桐花》詩非琴獨能爾,事有諭因針。
2.出自《客座贅語·詮俗》刺人之隱失曰“針”。
8.
針劑,注射用的藥物。
1.出自《人到中年》我們知道你工作很忙,沒敢告訴你,帶她去看了急診,打了針。
9.
縫紉或縫合用的工具,細長而小,一頭尖銳,另一頭有眼用以引線。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以執斲、執針、織纴皆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
2.出自《對燭賦》燈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
3.出自《智囊補·察智·得情》有賣針賣糖二老姥共爭團絲。
4.出自《故土》當縫好最后一針時,天色已經微明。
1.傷悼憐惜。
1.憐憫嘲笑。
1.憂患兇喪之事。
1.憐惜憂傷。
1.古代指國君憐念施恩澤于民。
1.指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
1.暗地里。
1.猶帖耳。馴服,順服貌。
1.抿頭發用的鏡子。
1.揩拭眼淚。
1.蘸油或水抹頭發的刷子。
1.閉著嘴笑。
婦女用以刷頭、抹油的小刷子。
1.輕閉嘴唇。
1.消失干凈。
1.消失玷污。
1.見"泯泯棼棼"。
1.暗合;混合。
1.融合。
1.完全消滅或消失。
1.昏亂;混亂。
1.消失。
2.死的婉稱。
3.埋沒;掩蓋。
1.形容姿態之美。
1.寂靜悠長。
1.紛亂貌;昏亂貌。
2.眾多貌。
3.水清貌。
4.消失,滅絕。
5.恬靜;寂然。
1.見"泯泯棼棼"。
1.寂然無聲;寂然無言。
1.滅絕廢棄;泯滅拋棄。
1.消除。
1.遼闊貌。亦形容胸襟開闊。
2.完全符合貌。
3.消失凈盡貌。
1.猶亡佚。
1.泯滅,消失。
1.消亡。
1.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和臺灣省的部分地區。
1.指福建與內地相通的關隘。
1.指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帶。
1.指福建及浙江南部沿海地區。泛指我國南方開發較晩的地區。
福建省最大河流。由源于仙霞嶺的建溪和源于武夷山的富屯溪、沙溪在南平附近匯合而成。流至福州以東注入東海。長577千米。流量充沛,含沙量較小。中上游水能資源豐富。干流上已建成水口水電站。為福建主要內河航道。
1.指福建。該省位于海疆,故稱。
1.福建境內的山地。
戲曲劇種。流行于福建東部沿海地區和建陽、三明等地以及臺灣。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講戲、儒林戲、嘮嘮戲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戲”,后改今稱。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調四類,曲牌體。劇目有《煉印》、《荔枝換絳桃》等。
1.周代掌管馴養鳥的小官。
1.福建北部的山嶺。
1.宋代理學以二程和朱熹為首兩學派的并稱。二程(程顥﹑程頤),洛陽人,朱熹曾僑寓福建之建陽,故稱。
1.泛指蚊蟲。閩,通"蟫"。
1.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福建省南部﹑臺灣省大部﹑廣東省潮州﹑汕頭一帶及海南省的一部分。外華僑也很多說閩南話。
1.篆刻流派之一。傳為清莆田宋玨開創。學秦漢鉩印而受文彭﹑何震影響﹐風格清麗。宋玨擅八分書﹐曾以八分入印◇繼者有吳晉等。也叫"莆田派"。
1.泛指蚊蟲。閩,通"蟫"。
1.宋代理學以朱熹為首的學派。朱曾僑寓并講學于福建路的建陽,故稱。
1.同"閩越"。
2.福建﹑廣東兩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