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蟄伏;動物在冬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
2.
動詞
比喻隱居。
1.
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
1.出自《易·系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2.出自《搜神記》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
3.出自《蜜》詩天寒百蟲蟄,割房霜在匕。
4.出自《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矯舉鴻已冥,凝寒龍漸蟄。
2.
冬季藏伏起來的動物。
1.出自《史記·歷書》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2.出自《東京賦》既春游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
3.出自《春居雜興》詩一夜春雷百蟄空,山家離落起蛇蟲。
4.出自《默觚下·治篇九》聞風而興,向化而奮,如蟄啟于春霆。
3.
比喻人隱藏不出。
1.出自《文心雕龍·指瑕》武帝誄云:尊靈永蟄。明帝頌云:圣體浮輕。
2.出自《死水微瀾》天氣熱起來了,不能一天到晚蟄在那小屋里。
4.
崩塌。參見“蟄陷”、“蟄裂”。
1.出自《兒女英雄傳》報稱沿河碎石坦坡一段被水沖刷,土岸蟄陷,稟請興修。
2.出自《估修泇捕上三廳閘座工程折》金門、由身、雁翅各墻石,均皆蟄裂脫落,滲漏串水,不一而足。
5.
見“蟄蟄”。眾多貌。
1.出自《詩·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2.出自《感諷》詩侵衣野竹香,蟄蟄垂葉厚。
3.出自《陶庵夢憶·揚州清明》浪子相撲,童稚紙鳶,老僧因果,瞽者說書,立者林林,蹲者蟄蟄。
1.即鑾車。亦稱鸞車。古代帝王的有鈴的車乘。欒,通"鑾"。
1.漢欒布因軍功封侯,復為燕相,死后齊燕間為之立社祭祀,稱"欒公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欒布﹞以軍功封俞侯,復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欒布立社,號曰欒公社。"后因以為祭祀功臣的典故。
1.木名。即欒木。屬無患子科,落葉喬木,羽狀復葉,花呈淡黃色,結蒴果。
1.《詩.檜風.素冠》"棘人欒欒兮。"毛傳"棘,急也。欒欒,瘠貌。"意謂居父母之喪因哀痛而瘦瘠◇因以"欒棘"形容孝子的哀痛。
1.身體瘦瘠貌。
1.見"欒公社"。
1.環視。
1.比喻字體飄逸,筆勢飛動。
1.鸞鳥為飾的酒杯。
1.鸞形鎞釵。
1.鸞鳳形的篦梳。
1.系鸞鈴的馬銜。
2.借指鸞駕。
1.古代對貴者腳步的美稱。
1.鸞羽的文采。比喻艷麗的色彩。
1.仙人的車乘。
1.鸞形的釵子。
1.鸞鳳之巢。比喻仙境。
1.有鸞鈴的車乘。(1)人君所乘的車。四馬四鑣八鑾,行則鈴聲如鸞鳴。《禮記.明堂位》"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鄭玄注"鸞,有鸞﹑和也。"唐元萬頃《奉和春日》之二"鳳輦迎風乘紫閣,鸞車避日轉彤闈。"明梁辰魚《浣紗記.迎施》"鸞車奉迎,笙歌迭進,王都近也。"(2)送葬時用以載牲體明器的車。《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鄭玄注"鸞車,巾車所飾遣車也。亦設鸞旗。"賈公彥疏"云亦設鸞旗者,以其遣車有鸞和之鈴,兼有旌旗。"(3)神仙所乘的車。唐李白《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鸞車速風電,龍騎無鞭策。"宋蘇舜欽《頂破二山詩》"磵泉走鸞車,松桂擁石樓。"
1.宮殿臺階。
1.鸞鳥的翅羽。借指鸞鳥。
2.指排簫。
1.比喻夫妻。
1.指笙簫等細樂。
1.對貴婦人所乘之車的美稱。
1.一種兩端有排須的寬腰帶。
1.謂與情侶分離而獨處。
1.刀環有鈴的刀。古代祭祀時割牲用。
1.天子用的大旗。
1.借指京官。
1.謂男女歡合。
1.禁內的宮殿。
1.指鸞鳥死亡。訛,通"吪"。
1.鸞髻。
1.鸞鳳飛舞。形容環境祥和美好。
1.鸞鳳飛舉。喻仕途得意。
1.同"鸞鳳分飛"。
1.鸞鏡上的塵氛。
1.鸞鏡之匣關閉。謂失情侶。
1.傳說中一種珍貴的蜂蜜。
1.鸞鳥與鳳凰。
2.比喻賢俊之士。
3.比喻君王。
4.比喻美人。
5.比喻夫婦。
1.比喻夫妻或情侶離散。
1.傳說中的一種字體。
1.即鸞箋。
1.比喻賢士隱居。
1.敬詞。猶尊駕。
1.天子封贈之辭。
1.鸞鳥鳴唱。
1.《山海經.大荒南經》"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后以"鸞歌鳳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1.指宮中的亭閣。
1.鸞鏡照孤影;孤鸞。謂情人離去,孤單獨處。
1.見"鸞孤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