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shù)詞
數(shù)目名。①古代或以十萬為億,十億為兆;或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或以億億為兆。②今以一百萬為兆,或極言其多,如“億兆”“兆民”。
2.
名詞
事顯露的跡象。
3.
動詞
預示。
4.
名詞
古代占驗吉兇時灼龜甲所成的裂紋(迷信)。
5.
名詞
(Zhào)姓。
6.
量詞
法定計量單位中十進倍數(shù)單位詞頭之一,表示106,符號M。
1.
指古人占卜時燒灼甲骨所呈現(xiàn)的預示吉兇的裂紋。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2.出自《左傳·昭公五年》龜兆告吉,曰:克可知也。
3.出自《漢書·文帝紀》卜之,兆得大橫。
2.
占卜。
1.出自《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云詢多,職競作羅。”
3.
征兆。
1.出自《荀子·王制》相陰陽,占祲兆。
2.出自《論衡·實知》魯侯老,太子弱,次室之女,倚柱而嘯,由老弱之征,見敗亂之兆也。
3.出自《新唐書·方技傳·李淳風》其兆既成,已在宮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孫且盡。
4.出自《浣紗記·養(yǎng)馬》吳王雖在強盛之時,安知其非敗亡之兆?愿主公夫人自愛。
5.出自《黎明前的故事》這一次,他們卻意外地被接見了,他們不懂這是好兆還是惡兆?
4.
預示。
1.出自《權書下·項籍》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戰(zhàn)也。
2.出自《雅述下》以庶殺適,以天道律之,自有可死之理,而何待雄雞斷尾兆之耶?
3.出自又如:瑞雪兆豐年。
5.
起始;發(fā)端。
1.出自《老子》其未兆易謀。
2.出自《左傳·哀公元年》能布其德,而兆其謀。
3.出自《能改齋漫錄·地理》江西之江,兆源於庾嶺,而豫章承其下流。
4.出自《議論辨惑》使湯武不為亂臣賊子倡,未必后世敢兆是亂也。
6.
顯示;顯現(xiàn)。
1.出自《國語·吳語》天占既兆,人事又見,我蔑卜筮矣。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蓋亦明靈之所酬酢,休征之所偉兆。
3.出自《亡姊裴君夫人墓志》忿懥之色,不兆於容貌。
4.出自《睢陽行》禹鼎銷沉老魅驕,野火游光兆形魄。
7.
應驗。
1.出自《淮南子·本經(jīng)訓》鳳麟至,蓍龜兆。
8.
形象;形狀。
1.出自《國語·晉語八》平公說新聲,師曠曰:“公室其將卑乎!君之明兆於衰矣。”
2.出自《論衡·道虛》能飛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能馳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
3.出自《天臺山賦》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
9.
界域。
1.出自《尚書大傳》兆,十有二州。
2.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王]好治宮室,遂因魯僖基兆而營焉。
10.
古代設于四郊的祭壇。
1.出自《禮記·表記》《詩》曰:“后稷兆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2.出自《昌言·論天道》雖五方之兆,不失四時之禮。
11.
指墓地。
1.出自《儀禮·士喪禮》既朝哭,主人皆往兆南,北面,免绖。
2.出自《左傳·哀公二年》素車樸馬,無入於兆,下卿之罰也。
3.出自《祭十二郎文》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4.出自《戴節(jié)婦傳》諸子喪之,以貴妾之禮而從葬於舍人之兆。
12.
營葬。
1.出自《漢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神誥》二妃薨於江湘,不即兆於九疑。
2.出自《新唐書·李義琰傳》義琰改葬其先,使舅移塋而兆其所。
13.
數(shù)詞。極言眾多。
1.出自《墨子·明鬼下》人民之眾兆億。
2.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更名京兆尹。
14.
人民;百姓。
1.出自《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
2.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洞參差其紛錯兮,斯眾兆之所惑。
15.
通“祧”。后嗣。
1.出自《萬孺人祔葬墓志銘》鄧君之兆子三人。
16.
姓。明有蓬萊縣丞兆元亨。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筿韻》兆,見姓苑。萬歷間蓬萊縣丞兆元亨,樂亭人。
17.
引申為卦象。
1.出自《國語?晉語一》兆有之,臣不敢蔽。
2.出自《毛穎傳》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
18.
指設壇祭祀。
1.出自《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2.出自《祠太一》興國中,兆太一於城南。
19.
近代多以百萬為兆。參閱舊題漢徐岳《數(shù)術記遺》。
1.出自《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二萬里之地,四百兆之人。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仿寧波范氏天一閣建筑﹐建于承德避暑山莊。1915年藏書運至北京﹐今藏于北京圖書館。
1.文彩斑爛的織錦。
1.文化禁令。
1.謂文事武功都很出色。
2.菊花的一種。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
1.樹名。
1.有文彩的旌旗。古時貴官出行時前導的儀仗﹐后用為稱人行旅的敬辭。
1.文章的意境。
斯文恬靜性格文靜。
1.謂飲酒賦詩。
1.文章的詞句。
1.謂空有條文。
2.指條文。
3.梳妝匣子。又稱奩具。小巧精致﹐用以放置梳妝用具﹑金銀珠寶﹑首飾等。
4.指筆墨紙硯等用于作書畫詩文和學習的物品。
1.為應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
2.泛指文章。
3.公文案卷。
1.指周文王。
2.指晉文公。
3.指卓文君『臨邛富翁卓王孫之女﹐貌美﹐有才學。司馬相如飲于卓氏﹐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曲挑之﹐文君遂夜奔相如。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指代美女。
4.指代寡婦。
1.見"文君酒"。
1.漢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與辭賦家司馬相如私奔﹐結為夫婦。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文君新寡"﹑"文君早寡"為年輕女子喪夫寡居的典故。
1.見"文君新寡"。
1.傳說中胡人神仙名。生自上古﹐長生不死﹐能歌善舞﹐又善弄鳳凰獅子。南朝梁周舍《上云樂》歌其事。唐李白有擬作﹐中有"大道是文康之嚴父﹐元氣乃文康之老親"句。參閱《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八.上云樂》。
2.樂名。又名《禮畢》。因扮演晉庾亮﹐亮謚文康﹐故名。
1.周文王死后﹐武王頌之為文考◇用為帝王亡父的尊稱。
1.科舉制時以經(jīng)學考選文士之科﹐別于武舉而言。最有名的是進士科。
2.學問體系科別之一。對文學﹑語言﹑哲學﹑歷史等學科的統(tǒng)稱。亦指學校教學分科之一﹐與"理科"對稱。
1.雕鏤文采。
2.指鐫刻文辭。
1.文人墨客。
1.語文作業(yè)。
1.多冊成套的圖書。多用作叢書名。
1.文壇市儈。
1.文表﹐文狀。
1.文星和魁星。俗謂主文之星。
2.文章魁首。
1.文章世家﹐書香門第。
1.謂文武官員習于安逸﹐貪婪成性。
1.文章的波瀾。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咸豐十年(1860年)倒塌﹐書多流散。光緒六年重建﹐書由丁丙﹑丁申二人搜集鈔補大半﹐后又陸續(xù)根據(jù)文津閣本鈔補完全。書今藏浙江圖書館。
1.有才華的青少年。用以敬稱他人之子。
1.雅樂。
1.見"文貍"。
1.謂行禮如儀﹐不失其度。
2.禮儀制度。
1.禮儀。
2.猶條理。
3.文辭義理;文章條理。
4.花紋;紋理。
5.病人的氣色脈理。 6.文科和理科。 7.邏輯學的早期譯名。
1.即鯉魚。
1.見"文歷"。
1.文職官吏。
2.文法之吏。指執(zhí)法吏。
1.華麗。
1.文章的條例或范例。
1.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的簡稱。
1.有花紋的熟絲織品。
2.形容水色﹑輕煙之美。
1.繪有花紋的大梁。
1.文職官吏。
2.文化官僚。
1.文治顯赫。
2.指火候溫猛。
1.文士之林。謂眾多文人聚集之處◇泛指文壇﹑文學界。
1.林檎的別名。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于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見唐鄭常《洽聞記》。參見"林檎"。
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齊征文學之士充文林館之義。歷代因之。見《通典.職官十六》﹑《續(xù)通典.職官十六》。
2.一種梨的別名。蒲中產(chǎn)好梨﹐傳說唐太宗時有鳳棲于梨樹上﹐后所產(chǎn)梨﹐果肉細膩﹐紅頰玉液﹐因名鳳棲梨。至宋﹐另有一家獨出一種﹐備眾梨之美﹐又超過了鳳棲梨。其人嘗進獻﹐得官文林郎﹐因以為名。見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六。
1.魚鱗形花紋。
2.指魚。
1.彩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