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像做夢一樣。
1.布制的箭靶。
1.同"布瀋"。
1.施行教化。
1.擺布;擺弄。
1.運籌劃策。
2.謂排列運算。
1.飄散飛揚。
1.王莽時鑄行的貨幣。共分十品,皆以"布"為名,總稱布貨。
羅馬尼亞首都,全國最大城市。人口206萬(1994年)。有八條鐵路和多條公路通向全國各地。北郊有大型國際機場。全國最大工業(yè)中心,以機械、化學、電子工業(yè)為主。有布加勒斯特大學和藝術、歷史博物館等。
1.布列軍隊。甲,甲兵,指軍隊。
1.古代小斂時束尸用的布帶。
1.頒布教令;施行教化。
2.佛教語。傳布教義。
1.古代喪禮中用以覆蓋死者及祭器之巾。
2.古代服喪期間所戴的布頭巾。
3.布被單。
1.布裙荊釵,古代貧家女子的服飾。
2.借指貧女。
①指作文、繪畫等的構思安排文章布局有了初步設想。②對建設等事物的設計規(guī)劃工業(yè)布局|建設小區(qū)布局。
1.販布的商人。
1.滿語音譯詞,意譯為"撩腳",一種徒手相撲的游戲,猶今之摔跤。
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215萬(1994年)。全國最大工業(yè)中心,以機械制造業(yè)最發(fā)達。國際交通樞紐。有國家科學院、古老的布拉格大學和博物館等。每年舉辦布拉格之春”世界音樂會。
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作的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1827年由英國植物學家布朗首先發(fā)現(xiàn),故名。布朗運動是由于微粒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或氣體)分子的撞擊未能被抵消而產生的。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它間接證明了物質分子處于永恒的熱運動中。
分布于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約82萬人(1990年)。用布朗語,無文字。多信小乘佛教。主要從事農業(yè),善種茶。
1.布置地雷或水雷。
用于布設水雷的軍艦。艦上有布雷裝置和水雷艙。有的配備導航設備,以保證布雷定位精度。
1.舊時酒家做幌子的布旗。
1.分布陳列;遍布。
1.分裂,割裂。
1.頒布政令;發(fā)布命令。
1.廣布流傳。
東非內陸國。面積278萬平方千米。人口580萬(1994年)。首都布瓊布拉。大部分為高原、山地∮網(wǎng)稠密。熱帶氣候。農牧業(yè)國家。咖啡出口為國民經(jīng)濟支柱。
1.公布;揭示;揭露。
比利時首都。人口951萬(1995年)。全國最大城市和工業(yè)中心。國際航空和歐洲陸上交通樞紐。歐洲聯(lián)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和九百多個國際機構所在地,素有歐洲首都”之稱。市南有滑鐵盧古戰(zhàn)場。
1.謂分路走散。
1.布與線。亦泛指織物。
1.布制的帷幕。
2.古代守城用具。
1.布上的絨毛。佛教禪宗語。喻佛法無所不在,不可粘著。《景德傳燈錄.前杭州徑山道欽禪師法嗣》"﹝鳥窠道林禪師﹞有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悟玄旨。"后亦用為開悟的典實。
1.廣布覆蓋。
1.鳥名。鷦鷯的別名。
1.古代一種狀如圍裙的短衣。《急就篇》卷二"襯衣蔽膝布母繜。"顏師古注"布母繜者,薲貉女子以布為脛空(腔),用絮補核,狀如襜褕。薲貉者,東北之夷也。"王應麟補注引黃氏曰"江東謂鷦鷯為布母。布母繜,小衣也,猶犢鼻耳。"一說以"母繜"為詞,謂即繜衣,"布"指其質料。見《說文.纟部》"繜"清段玉裁注。
1.古代喪禮中諸侯覆蓋棺木的布。
2.布制的簾幕。
3.將幕布鋪在地上。
1.布袋。
1.布制的頭巾。
2.布雙幅。
1.宋代酒庫向官府呈驗新酒時書有庫名﹑酒名的布招子。
1.布制長袍。
2.猶布衣。指平民。
1.謂散布陽和之氣。
2.舊謂有道術者運氣與人。
1.布幣。王莽時曾仿古布幣鑄"布貨十品"。
1.布被。
1.布制的綿衣。唐白居易有《新制布裘》詩。
1.《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漢鄭玄注"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2.古貨幣名。
3.瀑布。
1.分菜給席上的人并敦促他們自己取食。
1.即佤族。以前不同地區(qū)的佤族又自稱布饒﹑巴饒和阿瓦。參見"佤族"。
1.布列軍隊。
1.布制的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