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讐”。
2.
應答;報答。
1.出自《詩·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2.出自《皇清誥授榮祿大夫奇齊葉勒特依巴圖魯唐公墓志銘》族師親友,無德不讎。
3.
報復。
1.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
2.出自《遣懷》詩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3.出自《書博雞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讎一言之憾,固賊戾之士哉!
4.
應酬。參見“讎柞”。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
2.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酬酢可作讎柞。
5.
應驗。
1.出自《史記·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
6.
相符合。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2.出自《新唐書·李元素傳》亞請斥運丑土,詔監察御史楊寧覆驗,事皆不讎。
3.出自《癸巳類稿·四分論》其言皆以萬分御之,而其說實不讎。
7.
校勘;校對。
1.出自《魏書·儒林傳·陳奇》奇冗散數年,高允與奇讎溫古籍。
2.出自《〈顏氏家訓〉跋》揆家有閩本,嘗苦篇中字訛難讀,顧無善本可讎。
3.出自《義門讀書記·文選》一人刊誤為校,二人對校為讎。后人嫌讎字,易其名為校對,對即讎也。
4.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尉雜》歲讎辟律於御史。
8.
相等;相匹敵。
1.出自《漢書·霍光傳》侍中史高與金安上建發其事,言無入霍氏禁闥,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2.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讎天地以開基,并列宿而作制。
3.出自《新唐書·信安王祎傳》祎功多,執政害之,賞不讎,為當時所恨。
9.
仇敵。
1.出自《書·泰誓下》誕以爾眾士,殄殲乃讎。
2.出自《嗟哉董生行》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為讎,食君之祿,而令父母愁。
3.出自《與陳潢書》自古至今,與民為讎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10.
謂視為仇敵。
1.出自《齊云樓》詩項梁起讎秦,子弟奮投袂。
2.出自《圣武記》太祖既誓師讎明,戡撫順,夷清河,遂以天命四年春,留兵六千守札喀關備明。
11.
仇恨;怨恨。
1.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讎之,況怨敵乎?”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專惟君而無他兮,又眾兆之所讎也。
3.出自《秋圃》詩一熟讎頻雨,朝晴禱暮霞。
12.
施行,用。
1.出自《呂氏春秋·義賞》奸偽賊亂貪戾之道興。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之若性。
13.
出售。
1.出自《墨子·經下》賈宜則讎。
2.出自《宋清傳》長安醫工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
3.出自《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然私販者猥眾,商人或有余鹽不讎。
14.
償付。
1.出自《三國志·魏志·衛臻傳》輒遣使祠焉
2.出自《新唐書·王忠嗣傳》吐蕃舉國守之,若頓兵堅城下,費士數萬,然后可圖,恐所得不讎所失。
3.出自《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4.出自《鄭允惠墓志銘》其居貨也,讎過其值,猶不以為慊也。
15.
通“稠”。多,數。參見“讎斂”。
1.出自《書·微子》降監殷民,用乂讎斂。
1.身執勞事;勞身。
1.猶勞神。
1.勞役之事。
2.泛指公家的各種事務。
3.泛指事務。
4.猶辦事。
1.指司雜役的人。
1.用心思考。
1.因勞神而損傷。
1.役作的處所。
1.服勞役者。
1.勞役之事。
1.謂役使外物為我所用。
1.為心所役使。
2.使心,用心。
3.養心。
1.專門用于耕作或運輸的家畜。如馬﹑牛﹑騾﹑驢﹑駱駝等。也叫力畜。
1.役使。
2.役使休養。
1.記錄工役姓名人數的簿冊。
1.勞苦不息貌。
2.奔走鉆營貌。
3.狡黠貌。
1.用以代替力役的賦稅。
1.役使;使用。
2.勞力和費用。
1.役使;使用。
1.謂召令服役;召喚役使。
1.猶政役,賦役。政,通"征"。
1.用心。
1.運用心智。
1.奔走追逐。
1.謂使隸屬于己而役使之。
1.服役的人。
1.工役勞作。
2.役使勞作。
1.按壓。
1.貶低。
1.強迫。
1.貶低。
1.見"抑黜"。
1.亦作"抑絀"。
2.貶廢;排斥。
1.謂受壓抑挫辱。
1.抑制折挫。
1.強行收購糧食。
1.阻絕。
2.敬慎。
1.抑制,壓制。
1.剝奪;強行奪取。
1.猶抑遏。
1.抑制;遏止。
1.謂遭受壓抑和廢黜。
2.廢棄。
1.猶抑制。
1.損傷。
1.隱瞞。
1.遏止,斷絕。
1.縮小與夸張。
2.夸張。
1.強逼;壓制。
2.勒索;克扣。
1.強行留住。
1.強奪。
1.謂受壓抑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