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名譽,名聲。
2.
動詞
稱贊;贊美(跟“毀”相對)。
3.
名詞
(Yù)姓。
1.
稱贊;贊美。
1.出自《論語·衛靈公》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2.出自《半山即事》詩曾侍玉階知帝力,曲中時有譽堯心。
3.出自《困獸記》他常被譽為老青年,在座的人,幾乎大半都是他的學生。
2.
名譽;聲譽。
1.出自《孟子·告子上》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2.出自《祭姊夫崔使君簡文》譽動京邑,施于方隅,密勿書奏,元侯是俞。
3.出自《中原陽九述略·致虜之由》饒財則白丁延譽,寒素則賈董沉淪。
4.出自《二馬》我一定要先寫本書,造點名譽。
3.
通“豫”。歡愉;安樂。
1.出自《詩·小雅·車轄》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2.出自《呂氏春秋·孝行》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
4.
通“豫”。猶疑。參見“譽譽”。
5.
通“與”。黨與;同類。
1.出自《荀子·儒效》比周而譽俞少。
6.
通“與”。猶接觸,晤對。
1.出自《上鎮守吐魯番領隊大臣寶公書》不譽顏色已八年,自珍至京師之前一月,始聞西命。
7.
姓。晉有譽粹。
1.出自《萬姓統譜?魚韻》譽,晉譽粹,平原太守。本朝譽哲,和順人,宣德中山東濮州判官。
1.用來加工工件上孔眼的機床。工件固定在工作臺上﹐刀具裝在旋轉的金屬桿上﹐伸進工件的孔眼里進行切削﹐使原有孔眼擴大﹑光滑而精確。
1.亦作"鏜韔"。
2.鐘鼓聲。
3.泛指樂聲。
4.形容波濤或水浪拍擊物體的聲響。
1.簡稱"鏜"。
2.在鏜床上加工工件上已有的孔眼﹐用以提高孔的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同時保證孔的位置精確。
1.一種樂器。直徑約兩三寸的銅盤﹐旁邊穿兩個孔眼扣結繩子﹐一手提著﹐一手用木板敲打發聲。
1.象聲詞。常形容鼓聲﹑鐘聲﹑鑼聲和其他金屬器聲。
1.謂擊鼓助威。
1.指土匪。
1.從淺水中走過去。
1.象聲詞。
1.一種甜餅。
1.以飴糖舒展成的帶狀物。
1.蜜糖。
1.眼皮半開半合,眼色蒙眬粘滯的樣子。
1.麥芽糖;糖稀。
1.甜桃。
1.賣飴糖人所吹的簫。語本《詩.周頌.有瞽》"簫管備舉。"鄭玄箋"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孔穎達疏"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也。"
1.洪秀全模仿基督教形式創立拜上帝會﹐稱上帝為天父﹐自謂與耶穌同為上帝之子﹐因稱耶穌為天兄。
1.中藥名。烏頭塊根上不生側根者﹐性味主治與附子略同﹐而性更烈。
1.天賜福佑。
2.指天子的恩庥。
1.上天的庇佑。
1.北面的天空。
2.泛稱天空。
1.帝王的世系。
2.上天安排的順序﹐自然的順序。
3.晉鼓吹曲名。傅玄據古曲《芳樹行》改制而成。參閱《晉書.樂志下》﹑《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四.晉鼓吹曲》。
1.天然的次第﹑等級。
1.天子的世系﹐皇統。
1.謂兩者相差極遠﹐如天地之懸隔。語出《南齊書.陸厥傳》"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1.天體旋轉。常用以形容氣勢雄偉或景象壯觀。
2.比喻皇帝出巡。
3.比喻巨大變動﹐常與"地轉"連用。參見"天旋地轉"。
1.比喻世局大變。
2.形容氣勢宏大。
3.形容暈眩。
1.天涯。
1.謂遠在天涯﹐也象近在身邊。語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指極邊遠的地方。
天的邊上,海的角落。形容極僻遠的地方遠在天涯海角。
1.指男子性器官發育不全﹐無生殖能力。
1.天子的容顏。
1.佛教所說五眼之一。又稱天趣眼﹐能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后﹑內外及未來等。
2.指天神之眼。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說。詩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1.猶言蒼天有眼﹐謂將獎善罰惡。
1.佛教所謂六通之一﹐謂具無所不見的神通。
1.謂自然進化。
書名。嚴復譯述自英國赫胥黎所著《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分上下卷。附有按語并作序,表達他自己的見解。1895年譯成。對當時的維新變法運動起過積極作用,為中國近代較早的一本直接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理論著作的書。
1.《左傳.隱公十一年》"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邢昺疏"厭﹐棄也。"后因以"天厭"謂為上天所厭棄﹑棄絕。
1.天降的禍殃。
1.藥名。即雄黃。
1.天之陽氣。
2.指太陽。
1.謂大自然供給人們生活資料。
1.天所傷害。
2.亦作"天祅"。古代所謂一種不祥的星象。
1.天所顯示的災異現象。
1.見"天夭"。
1.謂天地搖晃震動。形容力量或聲響巨大。
1.舊時以天有意志﹐主宰一切﹐俗呼為"天爺"。
1.天空。
1.帝王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