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踟躕”。心里猶豫,要走不走的樣子。
1.
見“踟躕”。徘徊不前貌;緩行貌。
1.出自《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2.出自《禮記·三年問》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群臣,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焉,踟躕焉,然后乃能去之。
3.出自《文選·成公綏〈嘯賦〉》逍遙攜手,踟跦步趾。
4.出自《異苑》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馬,墮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躕臨澗,垂鞍與堅,堅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
5.出自《感懷》詩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6.出自《聊齋志異·張鴻漸》日既暮,踟躇曠野,無所歸宿。
7.出自《街》我在北方那個大城里,當黃昏,當深夜,往往喜歡獨自踟躕在那些長長的平直的大街上。
2.
見“踟躕”。猶豫;遲疑。
1.出自《水經注·沫水》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后,不知如。
2.出自《食筍》詩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3.出自《與吳駿公書》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4.出自《奴史問答》主人中夜起,彈琴對燭神踟躕。
5.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知識階級》有知識的人,講講柏拉圖(Plato)講講蘇格拉底(Socrates)是不會有危險的。講柏拉圖可以講一年,講蘇格拉底可以講三年,他很可以安安穩穩地活下去,但要他去干危險的事情,那就很費踟躊。
6.出自《末一個女人》給一個土匪修墳,這種光景我們從來還沒有經過;我們踟躕著,臊起來。
7.出自《沒有花的春天》隔了好一會,李阿虎踟躇著想什么,但是他終于下了決心。
3.
見“踟躕”。逗留;歇息。
1.出自《太平廣記》自虛恃所乘壯,乃命僮仆輜重,悉令先于赤水店俟宿,聊踟躕焉。
2.出自《任氏傳》鄭子隨之東,至樂游園,已昏黑矣。見一宅,土垣車門,室宇甚嚴。白衣將入,顧曰:“愿少踟躕?!倍?。
3.出自《再至汝陰三絕》十四五年勞夢寐,此時才得少踟躕。
4.
見“踟躕”。須臾;瞬間。
1.出自《與蘇九德別》詩踟躇暫舉酒,倏忽不相見。
2.出自《魏書·蕭衍傳》運神器於顧眄,定寶命於踟躕。
3.出自《和劉柴?!?/span>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5.
見“踟躕”。相連貌。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奧秘。
2.出自《靈丘竹賦》窗崢嶸而綠色,戶踟躕而臨空。
6.
見“踟躕”。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1.出自《初學記》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于水輿踟躕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注入踟躕經緯之中。
7.
見“踟躕”。梭的別稱。
1.出自《女紅余志》梭,一名踟躕。
2.出自《蠶詞》白葦與儂作璘借,黃金與儂作踟躇。
8.
見“踟蛛”。即蜘蛛。節肢動物。有腳四對,肛門尖端的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與空氣接觸凝成細絲,用以結網捕食昆蟲。
1.出自《抱樸子·對俗》故太昊師踟蛛而結網,金天據九雁以正時。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