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抱。
2.
動詞
多人跟著;圍著。
3.
動詞
(人群)擠著走。
4.
動詞
擁護。
5.
動詞
〈書〉擁有。
6.
名詞
(Yōng)姓。
1.
抱;擁抱。
1.出自《禮記·玉藻》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
2.出自《列女傳·齊東郭姜》閉門,聚眾鳴鼓。公恐,擁柱而歌。
3.出自《發(fā)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風雨非攸吝,擁志誰與宣。
4.出自《生死場》她又出來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圍裙下,她是擁著走。
2.
持;執(zhí)持。
1.出自《莊子·知北游》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2.出自《漁家》詩擁棹思悠悠,更深泛積流。
3.出自《游褒禪山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3.
據(jù)有,擁有。
1.出自《過秦論》秦孝公據(jù)淆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2.出自《史通·惑經(jīng)》如陽虎盜入于喚,擁陽關而外叛,《傳》具其事,《經(jīng)》獨無聞,何哉?
3.出自《過楓橋》詩選妓征歌夜夜豪,東南大估擁錢刀。
4.
保護;擁護。
1.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下》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zhì),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絕慕義之君也。
3.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孟昹、諸葛長人懼,欲擁天子過江。
5.
聚;聚集。
1.出自《后漢書·鄭太傳》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出自《太平寰宇記·關西道五·華州》飛土掩谷,擁水為池。
4.出自《秋山》詩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
6.
裹挾;推送。
1.出自《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
2.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二·金山水》潤州大風擁江濤過金山,遂沒瓜步。
7.
圍裹。
1.出自《南史·隱逸傳上·陶潛》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2.出自《雪夜》詩僵縮不能寐,起坐擁故袍。
3.出自《送孔樵嵐河南看花》詩大梁千里路,風雪擁征鞍。
8.
壅塞;阻塞。
1.出自《漢紀·成帝紀四》蜀郡岷山崩,擁江水竭,逆流三日乃通。
2.出自《北史·魏廣陽王建傳》臣府司馬劉敬,比送降人,既到定州,翻然背叛,賊如決河,豈其能擁。
3.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9.
遮蔽。參見“擁蔽”。
1.出自《隴頭水》詩落葉時驚沫,移沙屢擁空。
10.
積壓。
1.出自《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帝日止一食……或遇事?lián)恚諆浦校闼钥谝赃^。
2.出自《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其為戶曹,決斷精速,曹不擁事。
11.
人群擠著走。
1.出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只見也有俗人,也有和尚,一伙兒擁進房門,持著利刃,望頸便刺。
2.出自《同鄉(xiāng)們·夏夜夢》全院子的人都擁到了這里。
3.出自《青春之歌》幾個漁人,好奇地擁過來圍住了林道靜。
12.
擁護,贊成支持。參見“擁軍優(yōu)屬”、“擁政愛民”。
1.出自《軍火田》人家為了救濟難民能開“義田”,為了擁軍優(yōu)屬能開“擁軍田”,咱們就不能來個為解決軍火困難開些“軍火田”?
2.出自《記淮海前線見聞》詞老戰(zhàn)士,幾年久從戎。擁政愛民作模范,軍政學習當先鋒。
13.
同“臃”。參見“擁腫”。
1.出自《莊子·逍遙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
2.出自《詠山樽》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3.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14.
引申為簇擁,環(huán)圍。
1.出自《贈宣城趙太守悅》詩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回首孤城,依約青山擁。
3.出自《題太平天國戰(zhàn)史》詩旗翻光復照神州,虎踞龍蟠擁石頭。
15.
指用土或肥料堆聚在植物根部。
1.出自《送周正孺知東川》詩清時養(yǎng)材杰,杞梓方培擁。
1.亦作"鼻皻"。
2.鼻尖發(fā)暗紅色皰點。
1.見"鼻皶"。
1.鼻翼翕張。
1.即別針。一種別在衣領或胸襟上的裝飾物。
2.針刺療法的一種,在鼻部周圍取穴,用毫針斜刺,以治療某種疾病。
1.鼻內(nèi)所生瘜肉之類。初生形如石榴子,漸大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礙人氣息難通。
1.猶鼻塞。
把鼻腔分成左右兩部分的組織,由骨、軟骨和黏膜構成。
1.同"鼻青眼腫"。
1.方言。鼻子。
1.鼻飲時用的管子。
1.鼻梁。
2.鼻中隔。
1.鼻尖;鼻梁。
1.削除鼻端之堊。事見《莊子.徐無鬼》。
人和高等動物的嗅覺器官,又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頭部,有兩個孔。
1.比喻很近的地方。
1.鼻孔。
1.指追究的對象。
1.猶言鼻子底下。
鼻孔。
〈書〉始祖,比喻創(chuàng)始人。
1.羹匙和筷子。
1.《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王弼注"匕﹐所以載鼎實;鬯﹐香酒。奉宗廟之盛也。"后因代指宗廟祭祀。
2.泛指飲食用具。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匕和鬯,都是古代祭祀用品,‘匕鬯不驚’原指宗廟祭祀不受驚擾,后用來形容軍紀嚴明,不驚擾百姓。
1.匕﹐羹匙;爨﹐灶。借指炊事。
短劍或狹長的短刀。
1.見"匕箸"。
1.亦作"匕筯"。
2.食具﹐羹匙和筷子。
3.指飲食。
1.見"比并"。
〈書〉①頻頻;屢屢。②到處;處處~皆是(到處都是)。
1.到處都是;到處都有。
1.見"比并"。
1.謂限期捉拿在逃人犯,違期受責罰。
(georges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九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十八歲獲羅馬大獎,赴羅馬進修三年。1872年為都德的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形成獨特風格。所作歌劇《卡門》,采用分節(jié)歌和通俗的歌舞形式。還作有歌劇《采珍珠者》以及《c大調(diào)第一交響曲》等。
1.古代鄉(xiāng)官名。周代五戶居民為一比,有比長管理。
又稱比沖量”、比推力”。火箭發(fā)動機單位重量(力)推進劑產(chǎn)生的沖量,或單位重量(力)流量的推進劑產(chǎn)生的推力。其值決定于發(fā)動機的結構設計、工作參數(shù)和使用的推進劑。工作介質(zhì)噴射流速度愈大,比沖愈高。
1.比并;匹敵。
1.比匹,匹敵。
1.輔助。語出《詩.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朱熹集傳"比,輔;佽,助也。"
1.拉幫結派。
2.同黨。
1.指結黨營私的行為。
2.同心同德。
1.謂比照。
1.亦作"比灋"。
2.核查統(tǒng)計戶口財產(chǎn)的法令。
1.見"比法"。
①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來說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他堅貞不屈的品德,可用四季常青的松柏來~。②指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的行為打~ㄧ這不過是個~。③比如郊游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誰帶隊、誰開車,等等。④表示‘假如’的意思(用于有話要說而故意吞吐其詞時)他的隸書真好,~我求他寫一副對聯(lián)兒,他不會拒絕吧?
1.比擬。
2.謂用手勢比畫摹仿。
比賽中雙方用來比較成績、決定勝負的得分最后一分鐘,客隊攻進一球,把~扳平。
1.以"比"的藝術手法進行諷喻。
2.謂詠詩。
〈書〉拿不能相比的東西來勉強相比曲為~。
1.相干。
1.彼此;各自。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