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抱。
2.
動詞
多人跟著;圍著。
3.
動詞
(人群)擠著走。
4.
動詞
擁護。
5.
動詞
〈書〉擁有。
6.
名詞
(Yōng)姓。
1.
抱;擁抱。
1.出自《禮記·玉藻》肆束及帶,勤者有事則收之,走則擁之。
2.出自《列女傳·齊東郭姜》閉門,聚眾鳴鼓。公恐,擁柱而歌。
3.出自《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風雨非攸吝,擁志誰與宣。
4.出自《生死場》她又出來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圍裙下,她是擁著走。
2.
持;執持。
1.出自《莊子·知北游》神農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2.出自《漁家》詩擁棹思悠悠,更深泛積流。
3.出自《游褒禪山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3.
據有,擁有。
1.出自《過秦論》秦孝公據淆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2.出自《史通·惑經》如陽虎盜入于喚,擁陽關而外叛,《傳》具其事,《經》獨無聞,何哉?
3.出自《過楓橋》詩選妓征歌夜夜豪,東南大估擁錢刀。
4.
保護;擁護。
1.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下》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絕慕義之君也。
3.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孟昹、諸葛長人懼,欲擁天子過江。
5.
聚;聚集。
1.出自《后漢書·鄭太傳》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出自《太平寰宇記·關西道五·華州》飛土掩谷,擁水為池。
4.出自《秋山》詩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
6.
裹挾;推送。
1.出自《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
2.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二·金山水》潤州大風擁江濤過金山,遂沒瓜步。
7.
圍裹。
1.出自《南史·隱逸傳上·陶潛》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2.出自《雪夜》詩僵縮不能寐,起坐擁故袍。
3.出自《送孔樵嵐河南看花》詩大梁千里路,風雪擁征鞍。
8.
壅塞;阻塞。
1.出自《漢紀·成帝紀四》蜀郡岷山崩,擁江水竭,逆流三日乃通。
2.出自《北史·魏廣陽王建傳》臣府司馬劉敬,比送降人,既到定州,翻然背叛,賊如決河,豈其能擁。
3.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9.
遮蔽。參見“擁蔽”。
1.出自《隴頭水》詩落葉時驚沫,移沙屢擁空。
10.
積壓。
1.出自《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帝日止一食……或遇事擁,日儻移中,便嗽口以過。
2.出自《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其為戶曹,決斷精速,曹不擁事。
11.
人群擠著走。
1.出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只見也有俗人,也有和尚,一伙兒擁進房門,持著利刃,望頸便刺。
2.出自《同鄉們·夏夜夢》全院子的人都擁到了這里。
3.出自《青春之歌》幾個漁人,好奇地擁過來圍住了林道靜。
12.
擁護,贊成支持。參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
1.出自《軍火田》人家為了救濟難民能開“義田”,為了擁軍優屬能開“擁軍田”,咱們就不能來個為解決軍火困難開些“軍火田”?
2.出自《記淮海前線見聞》詞老戰士,幾年久從戎。擁政愛民作模范,軍政學習當先鋒。
13.
同“臃”。參見“擁腫”。
1.出自《莊子·逍遙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2.出自《詠山樽》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3.出自《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14.
引申為簇擁,環圍。
1.出自《贈宣城趙太守悅》詩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回首孤城,依約青山擁。
3.出自《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旗翻光復照神州,虎踞龍蟠擁石頭。
15.
指用土或肥料堆聚在植物根部。
1.出自《送周正孺知東川》詩清時養材杰,杞梓方培擁。
1.謂出仕。語出《后漢書·周盤傳》"居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乃解韋帶,就孝廉之舉。"李賢注"以韋皮為帶,未仕之服也。求仕則服革帶,故解之。"
2.解開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閑適。
1.亦作"解殆"。
2.松懈懶惰。
1.見"解怠"。
1.典質,抵押。
1.即當鋪。
1.見"解民倒懸"。
1.消災求福的一種祭祀活動。
1.懂得;知道。
2.猶能吟,會吟。
3.講述,訴說。
1.解送典鋪,抵押換錢。
1.當鋪。
1.見"解典鋪"。
又稱反調制”。從已調波中重現調制信號的過程。如檢波、鑒頻等。
1.說明解試情況的公文。
1.指正月之水。
①中和機體內有桅的物質。②中醫指解除上火、發熱等癥狀。
1.脫落。
1.亦作"解墮"。亦作"解隋"。
2.懈怠。
1.唐制,進士舉于鄉,給解狀有一定名額,故稱解額。
1.亦作"解阸"。
2.解救危難。
1.見"解厄"。
1.脫去耳飾。古代婦女請罪的表示。
1.猶發解。
2.起解發送。
解除疲乏,恢復體力穿著棉衣睡覺不~。
1.解救的方法。
2.講法。
1.指開船。
2.指停船。
1.解除煩悶。
2.見"解煩兵"。
1.三國吳所建的軍隊名號。寓戰無不勝,能解困危之意。《三國志.吳志.韓當傳》"﹝韓當﹞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亦省稱"解煩"。《三國志.吳志.胡綜傳》"劉備下白帝,權以見兵少,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后以泛指善戰的精兵。
1.住客店。
1.猶解纜。
為解放人民而組織起來的軍隊,特指中國人民解放軍。
①1941年5月16日創刊于延安。前身是《新中華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1947年3月隨中共中央撤離延安,不久停刊。②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1949年5月創刊于上海。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出版機構。前身為1937年1月成立的解放周刊社,1938年1月改名解放社。除繼續編輯出版《解放》周刊外,還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黨的政策文件。1949年結束。
被壓迫的民族或階級為了爭取解放而進行的戰爭,特指我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1.解送的費用。
2.解送款項。
1.剖析明白。
2.謂勸解而使爭忿雙方分開。
1.排解紛亂;排解糾紛。語出《老子》"挫其鋭,解其紛。"
1.謂為人調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1.猶解紛。
1.解下印綬。指辭官。
1.解開羅網。
1.解下參加皇帝舉行祭典時所著的蔽膝。借指離開朝廷官位。
1.猶押送。
1.唐代科舉制中稱鄉薦第二名。
2.明清時相沿稱鄉試第二名。
1.解去捆縛。
1.謂和解而消除怨恨。
1.謂上交和發放。
1.古代地方向朝廷鹽薦送人才。
1.見"解構"。
1.詭詐之辭。
1.邂逅,偶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