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服裝或器物上的用絲、線等制成的穗狀飾物。
2.
名詞
(~子、~兒)像纓的東西。
3.
名詞
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泛指帶子。繩索。
1.
系冠的帶子。以二組系于冠,結在頷下。
1.出自《禮記·玉藻》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2.出自《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3.出自《七啟》華組之纓,從風紛紜。
4.出自《贈別張牧公》詩臨岐折椏淚沾纓,愁對踟躕馬不行。
2.
彩帶,古時女子許嫁時所佩。
1.出自《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
2.出自《儀禮·士昏禮》主人入,親說婦之纓。
3.
用絲或毛等制成的穗狀飾物。
1.出自《水滸傳》史進頭戴白范陽氈大帽,上撒一撮紅纓。
2.出自《水滸傳》那一百四五十軍漢寨兵,各執著纓槍棍棒。
4.
鳥頸上的毛。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鴛雛??,翠鬣紫纓。
5.
套馬的革帶。駕車用。
1.出自《儀禮·既夕禮》薦馬纓,三就入門,北面交轡,圉人夾牽之。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鞶、厲、游、纓,昭其數也。
3.出自《述古》詩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
6.
引申指繩索。
1.出自《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2.出自《清平樂·六盤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7.
用以系香囊。
1.出自《禮記·內則》衿纓皆佩容臭。
8.
通“嬰”。纏繞。
1.出自《擬青青陵上柏》詩飛閣纓虹帶,曾臺冒云冠。
2.出自《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兼抱濟物性,而不纓垢氣。
3.出自《送蕭穎士赴東府得往字》詩繄君曲得引,使我纓俗網。
9.
通“嬰”。遭受。參見“纓繳”。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
1.閃失﹐出岔子。
1.失去常業;失所。
2.怠忽職守;未盡職責。
3.失去職權。
1.見"失指"。
1.亦作"失旨"。
2.不合帝王旨意。
1.欠考慮;思慮不周。
2.恍恍惚惚﹐失去神智。
3.失意﹐不得志。
4.猶失節。
1.猶失御。
1.亦作"失衷"。
2.不合準則。
1.見"失中"。
1.謂失去民心;失去眾心。
1.見"失之交臂"。
1.失物或被竊財物的原主。
2.失德之君。
1.見"失匕箸"。
1.猶閃失;失誤。
1.指被偷盜﹑搶劫的財物的清單。
1.見"失隊"。
1.亦作"失著"。
2.猶失策。
3.中國象棋術語。敗著;壞著。
去向不明,找不到蹤跡罪犯失蹤|桌上的紙和筆硯一齊失蹤。
1.古時任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
2.泛指老師。
3.猶教養。
1.帶鉤。
可以效法的表率為人師┍恚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
1.猶軍隊。
1.風師﹑雨伯的并稱。
2.稱師父之兄。
3.稱師父之師兄。
1.即師船。
1.對居師保之位或加有太師官號的執政大臣的尊稱。
指學問、技藝上的教授承襲關系學無師承|師承有來。
1.謂出兵而無正當理由。語本《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1.《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謂出兵有正當的理由◇即以"師出有名"比喻行事有理。
1.老師之傳授;師承。
1.兵船;兵艦。
1.師法推崇。
1.猶師法。指老師的學問或技藝體系。
2.為師之道。
3.指師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師之風尚。
1.立下心愿。
1.謂投壺時籌從壺中跳了出來。亦泛指投壺活動。《禮記.投壺》"壺中實小豆,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1.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有話非說不可的時刻。
1.見"矢志不渝"。
1.見"矢志不渝"。
1.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語出《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1.立誓效忠。
1.箭頭。
1.強取。
1.猶化緣。
1.狼狽逃竄貌。
1.猶豕亥。
1.比喻支離破碎。
1.謂豬匍伏道途泥淖中。《易.睽》"上九,睽孤。見豕負涂。"王弼注"以文明之極,而觀至穢之物,睽之甚也。豕失負涂,穢莫過焉。"后用"豕負涂"比喻污穢。
1.豬的腹部。比喻詩文中間部分的龐雜冗長。
1.豬油。
1.語本《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后以"豕亥"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1.《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后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1.豪豬有刺如箭。比喻傷人的暗箭,如流言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