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形容水流回旋環繞的樣子。
1.
水流環繞回旋貌。參見“瀠洄”、“瀠委”。
1.出自《精舍閑居戲作武夷棹歌》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瀠洄。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然其境水石瀠回,峰崖倒突。
3.出自《履園叢話·園林·長春園》潭水瀠洄,塔影鐘聲,不暇應接,絕似西湖勝概。
4.出自《訪廣島》詩向來七水瀠洄處,廣島風姿綽約稱。
5.出自《游四明山放歌》望洋忽勒千里足,怒氣倒激成瀠洄。
6.出自《餓鄉紀程》露消露凝,人生奇秘。卻不見溪流無盡藏意,卻不見大氣瀠洄有無微。
7.出自《水經注·淮水》淮水又逕義陽縣故城南。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溯九渡矣。
2.
水;大水。參見“瀠渟”、“瀠瀠”。
1.出自《金屑泉》詩瀠汀憺不流,金碧如可拾。
2.出自《海陽十詠·蒙池》瀠汀幽壁下,深靜如無力。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太華山記》前廊南穿廡入閣,東向瞰海,然此處所望,猶止及草海;若瀠瀠浩蕩觀,當更在羅漢寺南也。
4.出自《亡國恨·結黨》碧海瀠瀠,淘碎山河影。
1.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
1.降伏毒龍的佛缽。《佛本行集經.迦葉三兄弟品》﹕"如來化迦葉三兄弟﹐至優婁頻螺村﹐求一止息處﹐彼有一草堂﹐迦葉一弟子病下痢﹐穢草堂﹐故以恨擯出之﹐死為毒龍﹐在此草堂害人畜﹐迦葉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來住堂內﹐寂然入禪室。爾時﹐毒龍吐火焰逼如來﹐如來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熾燃﹐如大火聚。時毒龍見如來所坐處獨寂然無火﹐自至佛所﹐踴身入佛缽中。"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涉公者﹐西域人也……以符堅建元十二年至長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咒龍﹐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中觀之﹐咸嘆其異。"后遂以"降龍缽"泛指僧道的缽盂。
1.使龍虎降服馴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龍伏虎的故事。《后漢書.方術傳下.徐登》"又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李賢注引《抱樸子》﹕"道士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又引《異苑》﹕"趙侯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龍伏虎"比喻戰勝重大困難。
1.星次名。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婁兩宿。
1.俘虜。
1.古代稱太子﹑后妃下車為"降輅"。
1.降輅。路﹐通"輅"。
落下;下降著落飛機~在跑道上。
1.唐宋任免將相﹐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宣告于朝廷﹐謂之"降麻"。也稱宣麻。
1.唐宋兩代宣讀詔書的官員。
1.減等赦免其罪。
1.屈尊光臨。
1.指俘虜。
1.貶降名號。謂用謙稱。
1.發布下達政令。
1.佛教語。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與魔王進行激烈斗爭﹐并取得勝利。佛教史上稱為"降魔"。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1.佛教法器。佛寺中金剛塑像手執之杵。亦泛指古代的一種棒狀武器。
1.猶降魔杵。
1.投誠歸附。
1.謂上天賜予人的年齡﹐壽命。
1.謂帝王下車。
1.投降叛變。
1.解下韁繩。指下馬。
1.皇室之女下嫁。
1.謂生命終止。
把旗子降下。
1.猶虛懷﹐虛心。
1.降身屈節。
2.拜服。
1.投降者。
2.服人﹔使人服從。
1.生日。
1.屈身受辱。
1.降下滅國之禍。
1.帶著謙恭的容色。
1.遞減。
1.減罪和赦免。唐韓愈有《皇帝即位降赦賀觀察史狀》。
1.降低身份。
1.謂神靈降臨﹔使神靈降臨。
2.迎神。
1.升降上下。
1.降臨察看。
1.謂帝王誕生。
1.肩負投降之命的使者。
1.謫降之士。
1.猶下凡。
2.誕生﹔出生。
1.猶降赦。
1.猶克星。
1.降服﹐投降。
2.投降的首領。猶降將。
1.賞賜。
2.貶官﹐貶職。
1.表示投降的文書。
1.減罪寬恕。
從大氣中落到地面的固體或液體形式的水,主要有雨、雪、霰、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