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原因,產生某種結果或事情發生的條件(跟“果”相對)。
2.
連詞
連接分句,表示因果關系。
3.
動詞
〈書〉沿襲;照老樣子做。
4.
介詞
〈書〉憑借;根據。
5.
介詞
因為,由于。
6.
名詞
(Yīn)姓。
1.
亦作“囙”。
2.
相就;趨赴。
1.出自《國語·鄭語》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
2.出自《漢書·王商傳》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見其女。
3.
順;順應。
1.出自《莊子·養生主》批大郄,道大竄,因其固然。
2.出自《文子·自然》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
3.出自《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
4.
沿襲;承襲。
1.出自《論語·為政》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因秦宮室,據其府庫。
3.出自《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昔漢受天下於秦,因秦之制,而不害為漢。
4.出自《右耕》詩后月日南至,相賀因舊俗。
5.出自《原強》至夫歷時久而轉相因,其利害遷流,則有不可究詰者。
5.
依托;利用;憑借。
1.出自《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2.出自《后漢書·逸民傳·矯慎》隱遁山谷,因穴為室。
3.出自《老學庵筆記》建康城,李璟所作,其高三丈,因江山為險固。
6.
連接。
1.出自《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
2.出自《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詩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
7.
增添;累積。
1.出自《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出自《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8.
原因,原由。
1.出自《獄中上梁王書》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猶結怨而不見德。
2.出自《漢書·王商傳》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
3.出自《紅樓夢》眾人不知話內有因。
9.
機會。
1.出自《客途逢鄉人旋別》詩驚鴻一斷行,天遠會無因;無因忽相會,感嘆若有神。
2.出自《次韻見贈兼簡吳夫人》南北常嗟見未因,停舟今喜笑談親。
10.
猶;如同。
1.出自《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11.
副詞。就;于是。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2.出自《紅樓夢》老姑子獻了茶,寶玉因和他借香爐燒香。
12.
連詞。因而;因此。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2.出自《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
3.出自《儒林外史》我打從學堂門口過,聽見念書的聲音好聽,因在店里偷了錢買這本書來念。
13.
連詞。因為;由于。
1.出自《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2.出自《紅樓夢》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
14.
因明學術語。近人譯為小前提。
1.出自《國故論衡·原名》辯說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15.
舊謂一位乘數的乘法。
1.出自《勾股舉隅?勾股積與弦求勾股》以勾股積六十尺四因之,得二百四十尺。
16.
姓。明有因禮。
1.出自《左傳?莊公十七年》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17.
親;親近。參見“因心”。
1.出自《左傳·閔公元年》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2.出自《春秋左傳讀》因,亦親也。
3.出自《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奈何永違,祇隔數晨。
18.
介詞。趁,乘。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2.出自《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3.出自《答魏博田仆射書》比所與楊書記書,蓋緣久闕附狀,求因間粗述下情。
19.
介詞。依照;根據。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
2.出自又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0.
介詞。為;為了。
1.出自《紅樓夢》盈盈蠟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
21.
通“姻”。婚配。
1.出自《白虎通·嫁娶》不惟舊因。
22.
通“姻”。指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虞卿謂春申君》公孫央,功臣也;襄子,親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
1.亦作"封夷"。
2.古時神話傳說中的風神。亦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天寶中﹐崔玄微于春季月夜,遇美人綠衣楊氏﹑白衣李氏﹑絳衣陶氏﹑緋衣小女石醋醋和封家十八姨。崔命酒共飲。十八姨翻酒污醋醋衣裳﹐不歡而散。明夜諸女又來﹐醋醋言諸女皆住苑中﹐多被惡風所撓﹐求崔于每歲元旦作朱幡立于苑東,即可免難。時元旦已過,因請于某日平旦立此幡。是日東風刮地﹐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崔乃悟諸女皆花精﹐而封十八姨乃風神也。見唐谷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為風的代稱。
1.古時帝王賜給諸侯﹑功臣以領地或食邑。
2.指領地﹑食邑。
1.埋葬。
1.亦作"封蔭"。
2.舊時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得受封贈﹐子孫亦得蔭襲官爵﹐稱為"封蔭"。
1.封緘文書﹑物件并加鈐印于其上。
2.舊時官署于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唐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明時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開印,為期四日。見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熙朝樂事》。清時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內擇吉封印,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內擇吉開印。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開印封印》。
1.堤岸深曲處。
1.即封嵎。
1.亦作"封隅"。
2.封山和嵎山的并稱。在浙江德清縣莫干山附近,兩山相去僅二里,相傳古汪芒氏之君防風守此。
1.疆域﹐領地。
2.借指某一地區或事物的一定范圍。
3.指墳墓或陵墓的范圍。亦指墳陵。
1.封禪。
1.封建時代推恩臣下﹐將官爵授予其父母。父母存者稱封﹐死者稱贈。封贈之制﹐起于晉與南朝宋﹐至唐始備。最初僅及于父母,唐末五代以后,始上追曾祖﹑祖﹑父母三代﹐往往以子孫的官位為贈。
2.泛指一般的封號。
1.亦作"封?"。
2.《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鲊遺母。湛氏封鲊及書責侃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餉母。母封?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劉孝標注"按(三國)吳司徒孟宗為雷池監,以?餉母﹐母不受。非侃也。疑后人因孟假為此說。"后因以"封鲊"或"封?"為稱頌賢母之詞。
①伊斯蘭教奉行的一種齋戒,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里白天不進飲食。也叫把齋。②天主教的齋戒期,教徒在封齋期內的特定日期必須守齋。
1.封地的邊界。
2.泛指疆界。
1.粘貼符箓鎮魔驅邪。
1.見"封殖"。
1.見"封殖"。
1.亦作"封埴"。亦作"封植"。
2.壅土培育。
3.引申為扶植勢力;培養人才。
4.堆土為墳﹐植樹為飾。
5.謂聚斂財貨。
1.封緘并加標記。
1.封官授祿。
2.泛指官爵。
1.死后追封并表其墓。
1.宋代的一種財政制度。凡歲終用度之余﹐皆封存不用﹐以備急需﹐故稱。宋太祖建隆三年始行于中央﹐后各地皆有封樁﹐乃至按月而樁﹐稱月樁錢﹐與初意大異。
1.猶執著。
1.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合稱。
1.古時封地民戶上繳的田租。
①封口②先不要~,再考慮一下。②使人不說話他想封住我的嘴,辦不到。
1.神經錯亂﹑精神失常的病。
1.即瘋枝。詳"瘋枝"。
①農作物莖葉發育過旺,不結果實。②花卉枝葉長得很旺,不開花。
瘋①。
1.神經錯亂﹐精神失常。
2.指情況反常。
1.形容人言語行動十分輕狂。
1.即瘋人院。
1.見"瘋瘋癲癲"。
(~的)精神失常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言語行動輕狂或超出常態。
1.形容猖狂兇橫。
患狂犬病的狗。參看〖狂犬病〗。
顛三倒四的話;不合常理的話。
發瘋。比喻猖狂打退敵人的~進攻。
1.瘋癲蒙昧。
①瘋①。②入迷;入魔他們下棋下~了。③使入迷這場足球比賽幾乎~了所有的球迷。‖也作風魔。
1.任性無節制地吵鬧。
1.指關節炎。
2.瘋癲的樣子。
1.即狂犬病。參見"狂犬病"。
1.患嚴重精神病的人。
1.指專門收容精神病人的病院。
1.瘋癲癡呆。
同‘風癱 ’。
1.瘋病。
1.精神失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