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后裔,后代子孫。
2.
名詞
〈書〉邊遠之地。
3.
名詞
(Yì)姓。
1.
衣服的邊緣。
1.出自《說文·衣部》裔,衣裾也。
2.出自《七修類稿·國事三·衣服制》文官自領至裔,去地一寸。
2.
邊沿。
1.出自《楚辭·九歌·湘夫人》麋何為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2.出自《伯川詞》循洲陁兮下水裔,目眇眇兮獨懷思。
3.出自《贈林殿飏》詩世變遭坎坷,零落東海裔。
3.
邊遠的地方。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
2.出自《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魏太子》照灼爛霄漢,遙裔起長津。
3.出自《從軍中行路難》詩閣道岧嶤起戍樓,劍門遙裔俯靈丘。
4.
指邊遠地區的民族。
1.出自《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2.出自《魏都賦》有客祁祁,載華載裔。
3.出自《宋書·樂志二》萬方畢來賀,華裔充皇庭。
5.
后代。
1.出自《書·微子之命》功加于時,德垂后裔。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虞魏之昆,顧陸之裔。
3.出自《〈天籟集〉序》而今裔孫某懼其磨滅,乃介其鄉人楊君希洛請序於余,而屬為刊而行之於世。
4.出自《別依阿華》每天晚上由熱心腸的希臘裔女教師尤安娜給我和我的鄰居喬治·巴拉依查補習英語。
5.出自《廣韻?祭韻》裔,苗裔也。
6.
馀。
1.出自《太玄·灶》其中裔。
7.
姓。春秋時齊有裔款。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裔氏,并見《姓苑》。《古今人表》有裔款。
8.
謂邊鄰。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國。
9.
引申為末流。
1.出自《漢書·藝文志》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1.以簡策相告。
1.猶策勛。
1.策封官爵。
1.見"策畫"。
1.亦作"策劃"。
2.謀劃;計謀。
1.以帶葉竹帚制作的馬鞭。
1.亦作"筴籍"。
2.策﹐簡策;籍﹐簿籍。記言記事的簿冊文書。
1.指簿冊文書。
1.見"策蹇驢"。
1.乘跛足驢。喻工具不利﹐行動遲慢。
1.天子策書上的警戒之言。
1.籌劃進行。
2.猶促進。
1.宋代稱士人為應付科舉策試﹐將經史及時務主要內容編成的簡括材料。
1.謀略與武力。
1.督促勉勵。
1.古代取得皇位或確立太子﹑皇后都須發布詔策文書﹐因謂取得皇位﹑確立太子等為"策立"。
督促鼓勵互相策勵。
1.頂端鋒利﹐能刺馬的馬鞭。
1.猶計謀。
1.見"策略"。
1.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宋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1.驅馬使行。
2.古占星家用語。常與"王良"連用。意謂"王良主天馬之星也。其動策馬則車騎盈野。車騎盈野者﹐喻刀兵之亂也。"見《論衡.變動》"王良策馬﹐車騎盈野"劉盼遂集解引孫蜀丞注。一說﹐策馬亦星名。
1.謂駕馬車疾行。
1.科舉考試時﹐以策問試士﹐應試者作文的開頭部分﹐俗謂"策帽兒"。
1.帝王以策書免官。
1.鞭策勉勵。
1."策名委質"之省。
2.謂科試及第。
3.謂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1.書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謂做官。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杜預注"名書于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書己名于策﹐以明系屬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
1.亦作"筴命"。
2.以策書封官授爵。
1.計謀。
2.謀劃。
1.科舉考試時﹐作策試用的題目。
1.驅策劣馬﹐磨礪鈍刀。謂勉為其難﹐努力從事。駑﹐低能的馬;鈍﹐不鋒利的刀。
1.馬鞭與馬韁。泛指馭馬的工具。
1.役使;差遣。
1.本指戰國時代游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后泛指出計策﹑獻謀略的人。
2.策試士人。
1.籌謀世事。
1.古代一種游藝活動。參加者共同以某一事物為中心﹐敘說有關典實﹐比賽誰知道得多。
1.古代以策問試士﹐因稱對臣下或舉子的考試為"策試"。
1.占卜。
1.指古代常用以記錄史實的簡冊。
2.指古代書寫帝王任免官員等命令的簡策。
1.卜筮術數。
1.指駕車馬之具。策﹐馬鞭;綏﹐登車拉手之繩索。
1.指科舉時代﹐應試者斷章取義﹐連綴史籍的片言只語編成的應付策問考試的材料。
1.科舉策試的試題。
1.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1.策應﹐守望。
1.古代祭皇帝陵墓所用的哀策文。
2.策命文書。
3.策問文。
1.所出謀略周密準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1.策文檄文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