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贈送。
2.
動詞
遺留。
1.
贈送;給予。
1.出自《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2.出自《朔風詩》子好芳草,豈忘爾貽。繁華將茂,秋霜悴之。
3.出自《明史·太祖紀二》是月,遣使貽元帝書。
4.出自《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形似,神似,很少有藝術作品能把它們統一起來的。事實是只有二者的統一才能貽人以最大的享受。
2.
遺留;致使。
1.出自《書·召誥》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2.出自《吊魏武帝文》既睎古以遺累,信簡禮而薄葬。彼裘紱於何有,貽塵謗於后王。
3.出自《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猥首阿衡朝,將貽匈奴哂。
4.出自《為史館李相公讓官表》茍昧知難之時,必貽覆??之憂。
5.出自《賓退錄》寓言以貽訓誡,若柳子厚《三戒》、《鞭賈》之類,頗似以文為戲,然亦不無補於世道。
6.出自《火中的鳳凰·鳳翔》你略一疏忽,就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稍稍粗暴,將貽下永恒的追悔。
3.
見“貽貝”。軟體動物。殼三角形,表厚外黑。生活在淺海巖石上。肉味鮮美。俗稱殼菜或淡菜。
1.出自《爾雅·釋魚》玄貝,貽貝。
1.指損傷身體或發膚。
1.誹謗之言。
1.太陽的光炎。
1.謂面有憂色。
1.摧毀夷平。
1.取出已撤除的宗廟神主埋葬。
1.謂來之不易的東西一下子被毀掉。
1.破敗之車。
1.毀形自責﹐表示悔過。
1.誣蔑誹謗。
1.火宅。佛教語。比喻眾生生死輪回的三界。
1.哀毀致病。
1.毀損。
2.破壞。
1.將鐘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
1.將船改成舵。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不當行為。
1.改換原有的服飾打扮。
1.見"毀訾"。
1.亦作"毀疵"。亦作"毀訿"。亦作"毀呰"。
2.毀謗;非議。
1.見"毀訾"。
1.見"毀瘠"。
1.見"毀瘠"。
1.毀宗廟之墻。古代舉行葬禮時的一種形式。
2.指已經絕后的宗族。
3.毀滅宗族。
1.中醫指婦女子宮下垂。
1.有病癭腫﹐枝葉不榮的樹木。
1.疲病。語本《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雙。"毛傳﹕"虺雙﹐病也。"
1.識見。
2.狡黠善辨。
1.佛教經典分經﹑律﹑論三部分,是為三藏,亦稱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論藏。
1.機靈的口齒。
1.佛教語。謂能斬斷一切煩惱的智慧。
1.聰明有德行。
1.佛教語。猶慧炬。
1.指佛經。
佛教指能透徹領悟佛理的天資。借指人天賦的智慧。
1.聰穎的氣質。
1.指新谷未熟青黃不接的月份。
1.猶言薄葬。
1.儉約中正。
1.謂實行儉樸的政治措施。
1.鹽。
1.鹽并委以重任。
1.挑剔,剔除。
1.泛指信札﹑帖子等。
1.選擇。
1.鹽。
1.猶繭甕。指大蠶繭。
1.謂蠶事欠豐。
1.古代民俗,于正月十五日夜,摶米﹑麥粉若繭狀,書事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事,謂之"繭卜"。
1.吐絲做繭之蠶。
1.牛犢。
1.漢時上林苑內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