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拱手禮。兩手抱拳,置于胸前,一種行禮方式。
2.
名詞
姓。
3.
動詞
〈文〉拱手行禮
1.
拱手行禮。
1.出自《書·康王之誥》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
3.出自《老學庵筆記》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
4.出自《橋西雜記·揖》三十年前,見諸先輩賓主相揖,舉手必至額及地……曩有一后進,見萊陽初公頤園於廣坐中,揖甫及半而止,初公答禮尚未畢也,同坐皆斥新進者禮節之疏。
5.出自《上海的早晨》她真地雙十合手,恭恭敬敬地作了一個揖。
2.
辭讓,謙讓。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然而公惟國家之統,揖大福之恩,事事謙退,動而固辭。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劉佑》延陵高揖,華夏仰風。
3.出自《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詩高揖群公謝名譽,遠追甫白感至誠。
3.
挾,兩手夾持。
1.出自《尚書大傳》八十者杖於朝,見君揖杖。
2.出自《送黃將軍》詩東市駿馬北市韉,酒酣笑揖黃金鞭。
4.
俯。
1.出自《禮記·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
5.
損抑。
1.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當時在位亦皆偷合茍容,而風俗蕩然,棄禮義,揖法制,上下同失,莫以為非。
6.
量詞。
1.出自《鹽鐵論·力耕》計耕桑之功,資財之費,是一物而售百倍其價也,一揖而中萬鐘之粟也。
1.吳中舊俗婦女于正月燈節用裙束破帚以占事﹐謂之"箒卜"。
1.掃帚。
1.縛在驢﹑馬尾下的橫木,兩端有繩連在鞍上,其作用為防止鞍向前滑動。
1.即紂絕陰天宮。
1.道教六天宮之一。
1.謂以符咒除邪治病。參見"咒禁師"。
1.咒罵。
1.亦作"咒念"。
2.猶詛咒;咒罵。
1.亦作"咒誓"。
2.賭咒,發誓。
1.古代筮術之一。對水行咒作法,據說飲之能治病祛邪。
1.猶咒語。
1.祝禱延年益壽。
1.見"咒愿"。
1.指祝禱祈福。
1.詛咒懲罰。
1.亦作"咒旛兒"。
2.舊時祛邪除害的儀式中所用的一種旗子。
1.亦作"咒禁師"。
2.隋唐太醫署下屬有咒禁師,掌教咒禁,即以符咒驅邪治病。
1.舊時僧﹑道﹑方士等行法所念的咒文口訣。
1.亦作"咒師"。
2."咒禁師"的省稱。
1.舊傳詛咒對方,使遭不利的邪術。
1.猶咒語。
1.古代僧﹑道﹑方士以念咒語制服人或物的法術。
1.亦作"咒語"。
2.舊時僧﹑道﹑方士﹑神巫等施行法術時所念的口訣。
1.向天或神佛禱祝,希望順遂或表示心愿。
2.佛教語。指唱誦愿文,為施主作種種贊嘆。
1.舊時道士﹑方士等對棗念咒,謂能用以祛邪治病。
1.猶咒罵。
2.謂念咒語。
1.謂囊括上下古今之道。
2.囊括;包羅。
3.世間;天下。
1.猶遠古。
希臘神話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諾斯之子。曾率眾神推翻以父親為首的提坦諸神,建立奧林匹斯神系。與波塞冬平分宇宙,成了天空的主宰,并得到凌駕于眾神之上的權力。威力無比,能隨意降禍賜福,并掌管雷電云雨。
1.猶天外。
1.形容衣服﹑紙張﹑皮膚等發皺。
1.織有皺紋的棉織品。
1.細葛布。
1.織有皺紋的綢子。
1.形容布滿皺紋。
1.織出皺紋的絲織品。
1.即皺紋。
1.見"縐褶"。
1.亦作"縐折"。
2.指衣服折疊的痕跡。
1.一種有皺紋的薄紙。
1.日夜思量。
1.午飯。
正午;中午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1.白天隱蔽不動。
1.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命,典司詔誥。宋代因之,為清要之職。明代翰林學士或內閣學士,得兼此職。清代廢。
1.賞識;看重。
官名。宋代委朝臣為州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明清時成為州長官的名稱,為直隸州知州者,地位略低于知府;為散州知州者,地位與知縣同。
1.了解兒子的無過于父親。
1.見"知從"。
1.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