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向下按;壓制。
2.
名詞
(Yì)姓。
3.
連詞
〈書〉表示選擇,相當(dāng)于“或是、還是”。
4.
連詞
〈書〉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可是、但是、然而”。
5.
連詞
〈書〉表示遞進(jìn),相當(dāng)于“而且”。
6.
連詞
〈書〉表示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
1.
向下壓。
1.出自《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xùn)》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
3.出自《岸老堂記》野不加抑而下,視不加明而遠(yuǎn)者,封高以為之構(gòu)也。
2.
抑制;阻止。
1.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約縱散橫,以抑強(qiáng)秦。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guān),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3.出自《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并求入奉靈櫬,藩司抑而未許。
4.出自《明史·尹昌隆等傳贊》忠臣之志抑而不伸,亦可悲夫。
3.
強(qiáng)迫。
1.出自《朝野僉載》空如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少慕修道,父母抑婚,以刀割其勢,乃止。
2.出自《上張仆射書》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發(fā)狂疾。
3.出自《元史·趙世延傳》蒙古軍士科差繁重,而軍士就戍往來者多害人,且軍官或抑良為奴。
4.
貶斥。
1.出自《墨子·尚賢中》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2.出自《文心雕龍·時序》賈誼抑而鄒枚沈,亦可知已。
3.出自《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秪得移荊蠻。
5.
冤屈,冤枉。
1.出自《國語·晉語九》邢侯與雍子爭田,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及斷獄之日,叔魚抑邢侯。
6.
俯。參見“抑首”。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十五》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對。
2.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
3.出自《唐朝散大夫贈司勛員外郎孔君墓志銘》從史為不法,君陰爭,不從,則於會肆言以折之。從史羞,面頸發(fā)赤,抑首伏氣,不敢出一語以對。
7.
低沉。
1.出自《琴賦》于是繁弦既抑,雅韻復(fù)揚(yáng)。
2.出自《宿龍宮灘》詩浩浩復(fù)湯湯,灘聲抑更揚(yáng)。
3.出自《遼史·樂志》天音揚(yáng),地音抑。
8.
沒,死亡。
1.出自《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則兵革興而分爭生,民之滅抑夭隱,虐殺不辜,而刑誅無罪,於是生矣。
9.
違拗。
1.出自《水滸傳》盧俊義抑眾人不過,只得又住了幾日。
10.
似;如。
1.出自《國語·魯語下》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
2.出自《新書·匈奴》故牽其耳,牽其目,牽其口,牽其腹,四者已牽,又引其心,安得不來!下胡抑抎也。
11.
猶按。謂加按語。表示意見。
1.出自《世說新語·品藻》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12.
副詞。難道,豈。表示反詰。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於諸侯,然后快於心與?
13.
連詞。還是。表示選擇。
1.出自《論語·學(xué)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2.出自《命官》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
3.出自《書信集·致章廷謙》買書抑買茶葉,問題非小,一時殊難決定。
14.
助詞。用于句首。
1.出自《詩·鄭風(fēng)·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2.出自《與方希原書》抑言山也,言水也,時或不盡山之奧,水之奇。
15.
通“懿”。美。
1.出自《詩·齊風(fēng)·猗嗟》抑若揚(yáng)兮,美目揚(yáng)兮。
16.
副詞。猶又。表示重復(fù),連續(xù)。
1.出自《美芹十論·審勢》臣抑聞古之善覘人國者,如良醫(yī)之切脈,知其受病之處而逆其必殞之期,初不易肥瘠而易其智。
17.
副詞。表示語氣。猶或許,或者。
1.出自《晉書·姚泓載記》物極必反,抑斯之謂歟?
18.
連詞。如果。表示假設(shè)。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晉侯使叔向告劉獻(xiàn)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
19.
連詞。但是,然而。表示轉(zhuǎn)折。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多則多矣,抑君似鼠。
2.出自《送許郢州序》愈雖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謂之知己。
3.出自《上皇帝萬言書》其所施設(shè),雖未能盡當(dāng)先王之意,抑其大略,可謂合矣。
4.出自《夜譚隨錄·邱生》兒所以厚贈,雖聊酬一夕枕席之愛,抑有一事相囑托,幸垂庇也。
20.
連詞。即使。表示讓步。
1.出自《韓詩外傳》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獨(dú)好之,以民莫之為也,而是子獨(dú)為之也。抑為之者窮,而是子猶為之。
21.
連詞。于是,而且。表示承接。
1.出自《國語·魯語下》夫盟,信之要也。晉為盟主,是主信也。若盟而棄魯侯,信抑闕矣。
2.出自《齊東野語·南園香山》然其間率多浮誕之語,抑有乘時以丑名惡聲,以詆平日所不樂以甘心者。
1.方言。謂男女戀愛。
1.擊;撞擊。
2.加以攻擊,使對方遭受失敗﹑挫折。
3.猶刺激。
1.對揭露自己缺點(diǎn)﹑錯誤的人進(jìn)行壓制陷害。
1.見"打饑荒"。
1.比喻旁敲側(cè)擊地漫罵,以發(fā)泄對某個人的不滿。
1.量米時使斛里的米周圍與斛口相平而中間洼下,以進(jìn)行克扣貪污。
1.攔路殺人搶劫。
1.鞭笞背部。古時肉刑的一種。亦用作詈詞。猶該死。
1.謂經(jīng)手人從中索取好處費(fèi)。
指結(jié)伙上門搶劫財物這伙人占山為王,專門打家劫舍,殺人放火,使百姓遭殃。
1.謂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1.見"打家劫舍"。
1.打家劫舍的盜賊。
1.還價。
1.互相爭斗毆打。
旅途中歇息飲食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1.方言。做服裝時在需要有伸縮處作折疊而縫合其一端。
1.用武力奪取政權(quán)。
1.造紙的主要生產(chǎn)工序。紙漿放在打漿設(shè)備中進(jìn)行機(jī)械攪拌處理,使紙漿纖維分散開,均勻地懸浮在水里。
1.方言。說;談。
1.以武力降服對方。
2.猶打行。
1.見"打交道"。
1.打交道。
1.交往;廝混。
1.打交道。
1.方言。因鞋不合適,走路時腳被擠磨而疼痛或受傷。
①影響別人,使不安定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攪官人吃酒?②用作受到招持或請人幫忙的謝辭多日來打攪了|打攪你了,再見!
道教設(shè)壇祭禱的儀式。 【打醮】道教設(shè)壇祭禱的儀式。
1.以雙六為戲具的一種博戲。
搶劫趁火打劫。
1.在條狀物上打疙瘩。
2.同"打劫"。
1.搶劫。
戲曲傳統(tǒng)劇目。敘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壽辰,眾子婿前來拜壽。三子郭曖之妻升平公主自恃尊貴不至,郭曖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唐皇哭訴,郭子儀也綁子上殿請罪,唐皇反勸解小夫妻和好。許多劇種有此劇目,或名《滿床笏》、《福壽山》等。
1.見"打筋斗"。
1.亦作"打觔斗"。
2.翻跟斗。
1.要緊;重要。
2.指緊急時刻。
3.實(shí)在;真的。
1.打顫。
1.宋代妓女至筵席前歌唱,向客人討取些小錢物之稱。
1.見"打酒坐"。
1.拯救;營救。
1.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1.查問。
2.拷問;刑訊。
1.拷打。
1.亦作"打骸垢"。
2.戰(zhàn)栗貌。
1.見"打瞌?"。
1.亦作"打磕睡"。
2.打盹。
1.見"打瞌?"。
1.見"打瞌睡"。
1.猶呻吟。
1.打折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