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介詞
往;向(表示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
2.
動詞
〈書〉(地勢)斜著延長。
3.
見“迤邐”,曲折連綿的樣子。
1.
亦作“迆”。
2.
斜倚。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立戈迤戛,農輿輅木。
3.出自《課業(yè)余談·武》迆戛,斜掛長矛也。
3.
延續(xù)。
1.出自《鈍吟雜錄·論歌行與葉祖德》迨及唐初,盧、駱、王、楊大篇詩賦,其文視陳隋有加矣。迤於天寶,其體漸變。
4.
介詞。向;往。
1.出自《遼史·食貨志下》始得河間煮海之利,置榷鹽院於香河縣,於是燕云迤北,暫食滄鹽。
2.出自《元典章·戶部八·茶法》客旅所販茶貨,江淮迤南依舊免稅;江淮迤北發(fā)賣去處,依例投稅。
3.出自《新華文摘》虹口大陸新村弄口往東迤北,有一爿老虎灶。
5.
斜行。地勢斜著延伸。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
2.出自《西青散記》西山之麓,東迤二十里為原,又數里為隰、為圩。
6.
斜行。水曲折而流。
1.出自《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
2.出自《水經注·汾水》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陂南接鄔。
3.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室韋》河出俱倫,迆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
4.出自《廣陽雜記》大江自南迆北。武昌城在北,即古江夏地。
1.干枯的墨色。指國畫中的枯筆技法。
1.燒焦和沉沒。亦指陷于災難中的人。
1.廟宇中供焚化冥紙的爐盆。
1.見"焦明"。
1.焦雷,旱雷。
通過主焦點的垂直于主軸的平面。不平行于透鏡或曲面鏡主軸的平行光束,經透鏡折射或經曲面鏡反射后的光線(或其延長線)都相交在焦平面上。
1.焦急。
1.猶急切。
1.憂勞。
1.晉皇甫謐《高士傳.焦先》"常結草為廬于河之湄……后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冬雪大至,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后百余歲卒。"后因以指隱居的生活。
1.焦急的心情。
1.一種油炸的面食。環(huán)形,多用做早點。
1.喻困迫。
1.憔悴貌。焦,通"憔"。
1.猶酷熱。
1.謂聲調急促。
又稱浮玉山”。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區(qū)東北長江中。拔707米。山上蒼松翠竹,風景秀麗。有定慧寺、華嚴閣、吸江樓、三詔洞、抗英炮臺遺址及焦山碑刻等名勝古跡。為鎮(zhèn)江游覽勝地。
1.勞神,煩心。
1.即煤炭。
1.枯瘦。
1.酷熱。
1.見"焦殺"。
1.猶燒灼。形容酷熱。
1.焦苦思慮。
1.著急憂慮,苦心思考。
1.枯死。
2.極言焦急。
1.謂心因愁苦而破碎。
一種固體燃料,質硬,多孔,發(fā)熱量高。用煤高溫干餾而成。多用于煉鐵。
1.用飴糖﹑蔗糖等熬成的黏稠液體或粉末,深褐色,有苦味,主要用于醬油﹑糖果﹑醋﹑啤酒等的著色。
1.琴名。東漢蔡邕曾用燒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稱琴為焦桐。
1."焦頭爛額"之省。
2.謂犧牲慘重。
3.謂疲憊不堪。
烈火燒焦的土地。指建筑物、莊稼等毀于炮火之后的景象。
1.見"焦尾琴"。
1.泛指良琴。
1.琴名。
2.泛指好琴。
1.物體燒焦發(fā)出的氣味。
1.指琴。
1.漢末隱士。字孝然,河東人。孑然無親,見漢室衰,遂不語。露首赤足,結草為裳,見婦人即避去。平時不踐邪徑,不取大穗,數日一食。或謂曾結廬于鎮(zhèn)江譙山(即今焦山)。傳說死時百馀歲。參閱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下﹑晉葛洪《神仙傳》◇因以指有道的隱士。
1.十分響亮。
1.焦黃稀疏。
1.《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味苦,其臭焦。"又"﹝孟冬之月﹞其味咸,其臭朽。"后指火焦木朽的氣味。
2.猶枯萎。
1.枯焦的幼芽。佛教喻不能萌生無上道心的人。
2.泛喻不堪造就者。
1.古蜀道中的閣道名。在今陜西省洋縣北五十里焦崖山。
1.見"焦煙"。
1.熾熱。
2.干枯。
1.猶嶕峣。山高貌。
2.喻才能杰出。
1.焦慮。
煤焦油和木焦油的統(tǒng)稱。舊稱溚(tǎ)。
1.見"焦原"。
1.巨石名。
2.引申喻戒懼。
3.亦作"焦元"。干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