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呼呵(hē),大聲斥罵。
2.
名詞
(Chì)〔名〕姓。
3.
動詞
[叱咤]發(fā)怒大喊。
1.
責罵;呵斥。
1.出自《公羊傳·莊公十二年》手劍而叱之。
2.出自《新唐書·蘇瓌傳》時來俊臣貶州參軍,人懼復用,多致書請瑰,瑰叱其使。
3.出自《聊齋志異·席方平》席張目叱曰:“鬼子胡為者!我性耐刀鋸,不耐撻楚。”
2.
喊叫;吆喝。
1.出自《呂氏春秋·至忠》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2.出自《送靈師》詩六博在一擲,梟盧叱回旋。
3.
大聲命令。
1.出自《漢書·王尊傳》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2.出自《水東日記·張漢杰拒叛賊》反系其兩手,叱之去。
3.出自《清明時節(jié)》她老爺向來不在女人跟前泄漏什幺,總得叱開她,叫她別多管閑事。
4.
特指對牲畜的呵斥或使令。
1.出自《戰(zhàn)國策·韓策二》齊大夫諸子有犬,犬猛不可叱,叱之必噬人。
2.出自《射雉賦》﹝雉﹞應叱愕立,擢身竦峙。
3.出自《賣炭翁》詩手把文書口稱勅,回車叱牛牽向北。
4.出自《松子》他叱著狗,狗就跑回去了。
5.
叫;招呼。參見“叱名”。
1.出自《送道士郄彝素歸內道場》詩叱我問中壽,教人祈上升。
6.
啼叫。
1.出自《贈羅浮易煉師》詩曉籟息塵響,天雞叱幽聲。
7.
嘆詞。呵斥聲。
1.出自《莊子·大宗師》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huán)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
8.
嘆詞。呼喚聲。
1.出自《太平御覽》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所持杖擊未央前殿檻,呼朔曰:“叱!叱!先生來!來!先生知筐中何等物也?”
9.
嘆詞。對牲畜的驅使聲。
1.出自《藝文類聚》平乃往,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數(shù)萬頭。
10.
象聲詞。
1.出自《正紅旗下》叱的一聲,吹滅了燈。
2.出自《兒女們》他把煙桿塞到嘴里,叱的吹了一下。
1.渡口。
2.渡河。
1.由水路運送。
2.盤費。
1.渡河的木筏。多比喻引導人們達到目的的門徑。
1.補貼費。
1.河岸。
1.古代渡口設置的信號鼓。
1.水陸沖要之處所設的關口。
1.指渡船。
1.渡口上供瞭望用的土堡。
1.見"津際"。
1.涯際;邊際。
1.渡口。
2.指航道。
3.渡河。
4.救助;接濟。
1.津逮。寄,通"暨"。至。
1.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
1.見"津徑"。
1.古代管理渡口﹑橋梁的官吏。
〈書〉渡口和橋梁,比喻用做引導的事物或過渡的方法、手段。
1.水流。
1.渡口修筑的瞭望樓臺。
1.水路。
2.途徑。比喻處世之道。
1.古代渡口上巡邏的士卒。
1.植物輸送水分和營養(yǎng)的葉脈。
1.在渡口設置的關門。
2.東漢首都洛陽有十二門,南面西頭門稱津門,一名津陽門。
3.津門亭的省稱。
4.天津市的別稱。明永樂二年(1404年)筑天津城,因地處畿輔門戶,故名"津門"。
1.東漢洛陽津門所設之亭。
1.口中津液;涎沫。
1.黏液。
1.渡口和驛站。
從天津到江蘇南京長江北岸的浦口。長1010千米。1912年筑成。現(xiàn)為京滬鐵路一段。
1908年清政府與英德銀團簽訂,后又訂《續(xù)借款合同》。主要內容為借款980萬英鎊;英德各一人任總工程師;英德銀團代辦筑路材料,并有借款優(yōu)先權。英德自此控制津浦鐵路,并加強了在華北的侵略勢力。
1.靈氣。
1.酬勞的錢。
1.由水路送行。
2.資助遣送。
1.橋梁。
2.指洛水上的天津橋。
1.指春秋趙河津吏的女兒娟。《列女傳》載其機智救父的故事。
日本本州島同北海道島之間的海峽。東西長約100多千米。有對馬暖流通過。底有青函鐵路隧道。
1.水道。
1.水上的通道。指橋梁。
1.渡船的船夫。
1.水邊地;涯岸。
1.渡口。比喻為學的門徑。
1.透濕。
1.對過津渡的貨物按其值征收的稅。
1.涯岸。
2.比喻途徑。
1.照料護送。
2.辦理喪事。
1.見"津貼"。
1.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
1.指水無阻滯地流動。
1.船家的孩子。
1.渡口。
1.見"津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