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覆蓋;包括。
2.
副詞
文言副詞,忽然。
3.
名詞
(Yǎn)姓。
4.
見“奄奄”。形容氣息微弱。
5.
〈古〉又同“閹”(yān)。
1.
覆蓋。引申為盡,包括。
1.出自《詩·魯頌·??宮》奄有下國,俾民稼穡。
2.出自《淮南子·脩務訓》萬物至眾,而知不足以奄之。
3.出自《辯亡論下》吳制荊揚而奄交廣。
4.出自《中華民國解》交趾、日南、九真,奄越南而有之。
2.
同。
1.出自《文選·宋玉〈九辯〉》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3.
忽然;驟然。
1.出自《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發歲始俯仰,星紀奄將中。
2.出自《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慭遺,奄見薨落。
3.出自《周書·文帝紀上》勛業未就,奄罹兇酷。
4.出自《祭齊國獻穆大長公主文》遐福未終,大期奄及。
4.
通“掩”。掩藏。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八》隱情奄惡,蔽諂其上。
5.
通“暗”。參見“奄然”、“奄莫”。
1.出自《列女傳·班婕妤》白日忽以移光兮,遂奄莫而昧幽。
2.出自《晏子春秋·問上八》魯之君臣,猶好為義,下之妥妥也,奄然寡聞。
6.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
1.出自《書·多士》昔朕來自奄。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
7.
通“掩”。關閉。
1.出自《孝拱手抄詞·導引曲》無情緒,無情緒,寂寞奄重門。
8.
通“掩”。偷襲,乘人不備而進攻。
1.出自《呂氏春秋·處方》﹝章子﹞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篾。
2.出自《魏書·崔浩傳》賊前行不止,后已離絕,宜分軍隱出,奄擊不意。
9.
通“掩”。止,息。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與波搖蕩,奄薄水渚。
1.患急性結膜炎時,眼白發紅。俗稱紅眼。
1.見"赤鴈"。
1.亦作"赤雁"。
2.赤色之雁,古代以為瑞鳥。
1.指洪秀全和楊秀清,暗喻太平天國。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乃譽﹞值赤楊之亂,棄儒而賈,于貿易之暇,攻書畫篆刻及詩古文辭。"舊稱國家大亂為"紅羊劫","紅羊"與"洪楊"同音,"紅"又與"赤"同義,因以"赤楊"暗喻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紅羊劫"。
2.樹名。晉崔豹《古今注.草本》"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也。"明李時珍以為即"檉柳"。見《本草綱目.木二.檉柳》。
1.紅色毛氈。
1.古代傳說中產珠玉之地。
2.指南方的原野。
3.酷熱干旱的田野。
1.紅色衣服。古代顯貴者所穿。
2.赭衣。古代罪犯所穿。因亦借指犯人。
1.見"赤卒"。
1.即赤栜。
1.亦作"赤蟻"。亦作"赤蛾"。
2.傳說中的赤色大蟻。
1.古代指京都所治的縣。
1.古代迷信傳說謂使人得疫病的惡鬼。
1.紅色的玉石盤。
2.比喻太陽。
1.指用紅油涂過的布帛。古代常用以裝飾器仗或車輿等,以示尊貴。
1.赤色羽毛。
2.指羽毛赤色的禽鳥。
3.羽箭名。鐵鏃。
4.赤色旗幟。
1.古代傳說中赤玉做成的鞋子。
1.指漢朝的氣數。讖緯家謂漢以火德王,火色赤,故稱。
1.赤色頭巾。古代武士所服。
2.借指士卒。
3.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八載,安陽城南亭西舍,有一老雄雞,化而為人,冠赤幘◇因以借指雄雞。
1.見"赤側"。
1.古代一種外沿為赤銅的錢幣。
1.臉的別稱。
1.見"赤狄"。
1.復姓。金有赤盞暉。見《金史》本傳。
1.道書有《赤松子章歷》,載"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其卷二引《太真科》曰"諸疾病,先上首狀章;不愈,即上解考章;不愈,上解先亡罪謫章;不愈,上遷達章;若沉沉,上卻殺收注鬼章;若頓困,上解禍惡大章。"赤章,即《赤松子章歷》,后因以借指道家向天官禱告禳災的章本。
1.尺詔。赤,通"尺"。古時詔板長一尺一寸,故稱詔書為尺一﹑尺一板或尺詔。
1.見"赤支沙"。
1.紅色的胡須。
1.見"赤支沙"。
1.紅色黏土。
1.讖緯家指漢朝的國運。
1.紅旗。
2.今指無產階級的革命旗幟。
3.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
4.比喻榜樣,典范。
5.比喻領袖人物或領袖地位。
1.舊題漢郭憲《洞冥記》卷一"漢武帝未誕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云中直下,入崇蘭閣,帝覺而坐于閣上,果見赤氣如煙霧,來蔽戶牖,望上有丹霞蓊欎而起,乃改崇闌閣為猗蘭殿。"后用為帝王誕育之兆。
1.赤膽忠心。
1.相傳黃帝所作五鐘之一。
1.赤誠的心意。
1.紅腫。
〈書〉指鼓動腮頰嚼東西的樣子大快~(形容食物鮮美,吃得很滿意)。
1.《新唐書.韋陟傳》"常以五采箋為書記,使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謂所書'陟'字若五朵云。時人慕之,號郇公五云體。"后遂以"朵云"為對別人書信的敬稱。
1.首飾名。
1.亦作"垜充"。
2.謂以垛兵法補充士卒。
垛口。
1.亦作"垛積"。
2.堆積,積累。
1.亦作"垜集"。
2.謂以垛兵法征兵。
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短墻。另見duòkǒu。
1.亦作"垜募"。
2.謂垛兵和募兵。
1.方言。造孽。
墻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門~ㄧ城~。另見duò·zi。
1.堤防。
1.亦作"埵塊"。
2.土堆,土塊。
1.見"埵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