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敘”。亦作“敘”。
2.
次序;次第。
1.出自《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2.出自《周禮·地官·鄉師》凡邦事,令作秩敘。
3.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
4.出自《疇人傳·王錫闡下》日月雖有朓朒,而朓朒未嘗無敘。
3.
使有次序;排列次序。
1.出自《書·皋陶謨》惇敘九族,庶明勵翼。
2.出自《〈說文解字〉序》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
3.出自《記里鼓賦》異銅渾之儀,亦可敘紫微之星次;殊玉漏之制,而能涉黃道之日躔。
4.
按規定的等級次第授官職;按勞績的大小給予獎勵。
1.出自《周禮·天官·宮伯》凡在版者,掌其政令,行其秩敘。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宜追贈死者,優敘其子孫。
5.
指評議等級次第。參見“敍功”。
1.出自《紅樓夢》皇上圣心大悅,命九卿敘功議賞,并大赦天下。
6.
頭緒;條理。
1.出自《社頌》建國承家,莫不攸敘。
2.出自《文中子世家》府君嘆曰:"吾視王道未有敘也,天下何為而一乎?"
7.
陳述;記述。
1.出自《國語·晉語三》紀言以敘之,述意以導之。
2.出自《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前日不遺,比辱雅貺,述敘禍福,公私切至。
3.出自《福惠全書·刑名·問擬》若口供雜亂無緒,不妨略敘簡浄。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所敘自尊之夫,力抗不可避之定命,為狀慘烈,莫可比方。
8.
發抒;敘談。
1.出自《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2.出自《紅樓夢》大家散了,王夫人姊妹不免又敘了半夜的話兒。
3.出自《官場現形記》晚生明日還要請老堂臺敘敘,一定要賞光的。
9.
序;序言。文體之一種。
1.出自《〈說文解字〉序》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2.出自《輟耕錄·文章宗旨》西晉之文,淵明《歸去來辭》、李令伯《陳情表》、王逸少《蘭亭敘》而已。
10.
指寫序。
1.出自《〈梁書目錄〉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為目錄一篇而敘之。
1.方言。猶言出風頭。
1.亦作"斗進"。
2.競進。
1.亦作"斗競"。亦作"鬪競"。
2.爭斗。
1.亦作"斗酒"。
2.比酒量。
1.飲一斗酒,作百篇詩。形容能詩善飲,文思敏捷,氣概豪邁。語出唐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1.劃拳賽酒。
1.唐馮贄《云仙雜記.俗耳針砭詩腸鼓吹》引《高隱外書》"戴飆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后因以"斗酒雙柑"指春日勝游。
1.唐王績的別號。
1.一斗酒一只雞。泛指簡便的酒食。
2.謂以雞和酒祭奠。常用為悼亡友之辭。
1.亦作"斗具"。
2.指武器裝備。
1.相對著聚攏。
1.亦作"斗決"。
2.沖破。
1.陡峭峻險。斗,通"陡"。
2.孤懸。
3.猶懸殊。
1.孤懸邊遠之地;僻處邊遠之地。
1.道教稱北斗星君。
1.高且陡。斗,通"陡"。
1.亦作"斗侃"。
2.猶逗樂。斗,通"逗"。
1.亦作"斗闞"。
2.拼合鑲嵌。
1.指北斗星的斗柄。
〈方〉斗嘴。
1.用竹篾編成的大筐。
1.指北斗七星之第一至第四星,即樞﹑璇﹑璣﹑權。
2.泛指北斗。
3.喻指德高望重或才學冠世而為眾人景仰的人。
1.見"斗姆"。
1.亦作"?力"。
2.挽弓的力量。古時挽弓的力量以斗石為重量單位測計,故稱。亦泛指膂力。
1.指農歷。古代以北斗星斗杓運轉所指以定四時,故稱。
1.亦作"斗麗"。
2.比賽美麗。
1.亦作"斗麗爭妍"。
2.競相比賽艷麗。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等制成。
1.亦作"斗詈"。
2.斗毆吵罵。
1.一斗之糧,形容極少的糧食。
1.形容數量之多。
1.用斗量,用車裝。形容數量很多。
1.用斗量,用筲計。形容數量很多。
1.亦作"斗龍舟"。
2.以龍舟競渡。我國民間習俗,每年端午節舉行。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懷石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1.方言。拼揍聚合在一起。
1.亦作"斗樓"。
2.一種供瞭望敵情用的活動建筑。一說即敵樓,城上的一種建筑,亦憑以望敵。
1.亦作"斗鏤"。
2.樹名。樹皮的纖維可用來織衣。
1.微薄的俸祿。
1.亦作"斗亂"。亦作"鬪亂"。
2.紛亂。
1.一種發音強烈的小鑼,為戲曲及民間鑼鼓樂的常用樂器。流行于廣東潮州等地。
1.亦作"斗買"。
2.兜售。斗,通"兜"。
1.亦作"斗莽"。
2.莽撞相斗。
1.亦作"斗美夸麗"。
2.謂比賽美麗以爭勝。
1.亦作"斗媚爭妍"。
2.競相比賽嫵媚艷麗。
指農田灌溉系統中斗渠的水閘。
1.舊時指劇場在演出間隙演員給觀眾逗樂解悶的穿插表演。斗,通"逗"。
1.亦作"斗靡"。
2.謂以詞藻華麗競勝。
3.謂以生活豪侈競勝。
1.少量的糧﹑布。
1.亦作"斗茗"。
2.猶斗茶。
1.即斗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