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嫌隙;爭端。
2.
名詞
古代祭祀禮儀,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縫隙。
3.
名詞
(Xìn)姓。
1.
同“釁”。
1.出自《禮記·樂記》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
2.
縫隙;裂痕。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2.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
3.出自《天工開物·冶鑄》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后者不粘,釁所由生也。
4.出自《新方言·釋言》釁,裂也。
3.
過失;罪過;缺陷。
1.出自《左傳·莊公十四年》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2.出自《后漢書·第五倫傳》諸出入貴戚者,頗多瑕釁禁錮之人。
3.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
4.
禍患;禍亂。參見“釁禍”。
1.出自《后漢書·隗囂傳論》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
2.出自《趙氏孤兒》如今削除了這點萌芽,方才是永無后釁。
5.
爭端;仇怨。
1.出自《遼史·耶律合住等傳論》六符啟釁邀功,豈國家之利哉?
2.出自《召赴文字庫祗候引對札子》匠竊謂事勢迫矣,結釁已深,遣使講和,必無可和之理。
6.
征兆;跡象。
1.出自《國語·魯語上》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
2.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近覽劉氏傾覆之釁。
7.
獸奮力奔跑之稱。
1.出自《爾雅·釋獸》獸曰釁。
2.出自《魯靈光殿賦》奔虎攫拿以梁倚,仡奮釁而軒鬐。
8.
涂。參見“釁浴”。
1.出自《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
9.
熏。參見“釁面吞炭”。
1.出自《漢書·賈誼傳》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
10.
通“興”。興起。
1.出自《國語·晉語九》昔先主文子少釁于難。
11.
姓。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公子荊之母嬖,將以為夫人,使宗人釁夏獻其禮。
12.
泛指奮動。參見“釁勇”。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
13.
血祭。謂殺生取血涂物以祭。
1.出自《周禮·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
2.出自《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問牛悲釁鐘,說彘驚臨牢。
3.出自《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詩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寶刀。
1.《詩.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毛傳"齊,莊也。"鄭玄箋"常思莊敬者,大任也,乃為文王之母。"后因以"思齊"贊美母教及內助之詞。
1.舊時書信語。猶想念。
1.亦作"思"。
2.反省罪愆。
1.想想前面,又想想后頭。形容反復思念。
2.指反復考慮。
1.猶思存。《詩·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鄭玄箋"匪我思且,猶非我思存也。"馬瑞辰通釋"且即徂之渻借,故《箋》謂且猶存。《釋文》且音徂,引《爾雅》'徂,存也'為證。"一說"且"為語助(音jū),見朱熹集傳。
1.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親人。
1.思念之情。
1.悲秋。
1.周初,召公巡行鄉邑,在棠樹下決獄理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身后,人民留著棠樹不伐,作《甘棠》詩懷念他。見《史記.燕召公世家》◇稱賢者或先人所種之樹為"思人樹"。因見樹則思慕其人,故稱。
1.極言文思充沛。
1.省察;考慮。
1.思戀異性的男子。
2.憂思善感之士。
1.琴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見漢蔡邕《琴操.文王思士》。
1.猶心事。
1.思量籌劃。
1.思考探求。
1.深思。
1.思念故土。
1.三國魏曹植封陳思王,簡稱"思王"。
1.思念想望。
2.思慕向往。
1.亦作"思維"。
2.思量。
3.指想念。
4.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1.菩提樹的別名。又稱貝多。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沉思坐化成佛,故稱。
①與感性認識”相對。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②與存在”相對。指意識、精神。
思維借以實現的形式。概念、判斷、推理、證明是不同的思維形式。具有不同結構的判斷形式、推理形式、證明形式也是不同的思維形式。在具體思維中,思維形式和思維內容總是結合在一起的,既不存在沒有思維形式的思維內容,也不存在沒有思維內容的思維形式。但是思維形式對于思維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邏輯學可以把思維形式抽出來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1.才思學識。
1.指文學作品的情趣﹑意味。
1.心無邪意;心歸純正。
1.猶理解。
1.杜仲的別名。
1.漢苑名。相傳為漢文帝所建。
①思維活動的結果。屬于理性認識。一般也稱觀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②想法;念頭他早就有進大學深造的思想。③進行思維活動昨天下午,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停止思想了。
人們在一定世界觀指導下觀察、研究事物和現象所遵循的規則和程序。是關于主觀反映客觀即認識世界的方法。思想方法與世界觀、認識論是一致的。因世界觀不同存在著不同的思想方法。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的思想方法。
也稱假想實驗方法”。人們按照真實實驗或實物實驗的模式,在已有科學知識基礎上,在思想中將研究對象置于理想化條件或在假想的實驗儀器設備下加以操作,考察其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規律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
一定階級或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觀點的總和。表現形式有政治、哲學、藝術、道德、宗教等。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由社會存在決定并反映社會存在。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起著巨大的反作用。不同思想體系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同的阻礙或推動作用。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共產主義。
雕塑。法國羅丹作于1880-1900年。原為《地獄之門》組雕的一部分。作品塑造了一個強健有力的勞動男子,痛苦地彎著腰,屈著膝,坐在地獄之門”的上面,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在為人類的一切煩惱冥思苦想。
1.憂思;思慮。
2.思念之情。
3.思戀愛慕之心。
1.亦作"思元"。
2.研求妙理『張衡有《思玄賦》。
1.尋思,思忖。
1.臺名。
1.希望人臣進言。
1.猶懷疑。
1.想著道義。
2.思辨能力。
3.研求要旨,探究大義。
1.想念。
1.理解;想象。
1.思索尋求。
1.神思縱逸。
1.心思用意。
1.考慮長久之道。
1.思慕詠嘆。
1.悲傷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