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辣。
2.
動詞
勞苦,艱難。
3.
形容詞
痛苦。悲傷。
4.
名詞
天干的第八位。參看“干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拿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后來多用來紀年,現農歷的年份仍用干支紀。
5.
名詞
(Xīn)姓。
1.
五味之一。辣味。
1.出自《書·洪范》曲直作酸,從革作辛。
2.出自《文心雕龍·事類》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
3.出自《再和曾子開從駕》最后數篇君莫厭,搗殘椒桂有余辛。
2.
借指蔥蒜等含有辛辣味的菜蔬。參見“五辛”。
1.出自《文選·嵇康〈養生論〉》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
2.出自《高僧傳·神異下·杯度》度不甚持齋,飲酒啖肉,至於辛鲙,與俗不殊。
3.出自《宋史·孝義傳·顧忻》〔忻〕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
3.
辛苦;困苦。
1.出自《陳情贈友人》詩英豪未豹變,自古多艱辛。
2.出自《浪淘沙》詞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3.出自《六國之行》詩百戰驅封豕,千辛制毒龍。
4.
酸痛。
1.出自《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額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2.出自《秦中吟》悲端與寒氣,并入鼻中辛。
5.
辛酸;悲痛。
1.出自《贈白馬王彪》詩倉猝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2.出自《雜體詩·效嵇康〈言志〉》咸池饗爰居,鐘鼓或愁辛。
3.出自《中山孺子妾歌》戚姬髡發入舂市,萬古共悲辛。
4.出自《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煤油大王那會知道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6.
天干的第八位。參見“天干”。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7.
罪。參閱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
1.出自《七修類稿·天地六·支干》辛,被罪也。
2.出自《清史稿·隆科多傳》凡四十一款,當斬,妻子入辛者庫,財產入官。
8.
通“新”。
1.出自《釋名·釋天》辛,新也。
2.出自《說苑·政理》不幸宮室以費財
9.
姓。漢有辛慶忌。見《漢書》本傳。
1.出自《集韻?真韻》辛,姓。
1.女子的鬢髻和束發用的簪子。泛指女子容儀。
1.梳在頭兩旁的發髻。
1.鬈曲的毛發。
1.毛發彎曲。
1.古時成年女子平日家居時的發式,將頭發分開結束,垂在兩側。
1.謂束發成頂心髻。
1.鬈曲的胡須。
1.山勢高峻。喻人之神態端莊嚴峻。
1.亦作"巏■"。
2.即堯山。
1.亦作"?喘"。
2.哮喘病。
1.打鼾聲。形容熟睡。
1.鼻息聲。形容酣睡。
2.喉嚨為痰所塞而發出的聲音。
1.亦作"?寢"。
2.猶齤睡。
1.笑而見齒貌。
1.熟睡打鼾。
1.猶鼾睡。
1.指頰骨與齒床。
1.眼睛下邊兩腮上面突出的顏面骨。
1.顴骨與頰骨。借指人的面部輪廓容顏。
1.人和哺乳動物牙齒的一種。位于切牙和前磨牙之間﹐上下頜各有兩枚﹐齒冠銳利﹐適于撕裂食物。又名犬牙。
1.猶言小奴才。
1.見"狗兒年"。
1.狗叫。喻小的驚擾。
1.境域;天下。
2.殿宇。
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的總和。是一種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環境。分自然區域環境(如森林、草原、冰川、海洋)、社會區域環境(如各級行政區、城市、工業區)、農業區域環境(如作物區、牧區、農牧交錯區)、旅游區域環境(如西湖、桂林、廬山、黃山)等。
一國為解決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利用財政手段協調各地區間的利益關系,組織區域間的經濟與技術合作,采取扶貧措施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等。目標是既使國家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又能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1.謂廣闊的區域或范圍。
1.區域范圍。
1.人世間。
1.世俗的學問。
1.謂按一定距離開溝挖穴,播入種子。
1.猶宇宙。
1.亦作"區娵"。
2.角落。引申指偏僻。
1.屋的曲角。
2.曲意阿附。
1.丹徒有高驪山,傳說昔有高驪國女來此,東海之神乘船致酒,欲禮聘為妻,女不肯,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阿湖◇遂以產美酒著名。見《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一.潤州》。
1.深愛,溺愛。
1.猶違拗。
1.曲折幽深。
1.藏語。藏人穿的外套,很長,齊到腳面。
1.盡量包含。
1.完備。
1.唱本;戲曲作品。
1.曲意包庇﹑袒護。
1.曲為掩蓋。
1.謂曲折的變化。
1.周詳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為之不然﹐必將曲辨。"梁啟雄釋"曲﹐周也……《說文》'辨﹐治也。'"一說﹐謂盡量辨明是非÷懿行曰辨﹐古"辯"字。王先謙曰虞王本作"辯"。見楊柳橋《荀子詁釋》。
2.同"曲辯"。
1.巧辯;詭辯。
2.詳細辯駁。
1.鄉愚‖有不懂事﹑無知識之意。
1.曲刃。
1.類似曲蓋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