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泄”。
2.
漏;泄漏。
1.出自《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臣與聞命矣,言若洩,臣不獲死。
3.出自《毛穎傳》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洩。
4.出自《醋葫蘆》復使擅洩機關,又且因之覓利,言稱夢中將來送與閻羅天子。
3.
排泄;傾瀉。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
2.出自《宋史·蘇軾傳》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洩,城將敗。
3.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實一》劉刪詩亦用此事,故云:“危梁耿大壑,瀑布洩中天。”
4.
減少。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
5.
發泄。
1.出自《越絕書·德序外傳記》吳王將殺子胥,使馮同征之。胥見馮同,知為吳王來也。洩言曰:“王不親輔弼之臣,而親眾豕之言,是吾命短也。高置吾頭,必見越人入吳也。”
6.
散,發散;排除。
1.出自《管子·山至數》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洩矣。
2.出自《長相思》詩長相思,好春節,夢里恒啼悲不洩。
3.出自《濟南紀政·楊化記》今大郊議抵,汝冤洩矣。
7.
停歇。
1.出自《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踠跡回唐,畜怒未泄。
8.
方言。瀑布。
1.出自《水經注·漸江水》凡有五泄……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洩也。
9.
姓。春秋鄭有洩氏。見《左傳·僖公七年》。
1.太監。
2.謂全真養身之道。
3.指修真養性。
4.指內心修養。
1.宮中流行的服飾器皿等的式樣。
1.南宋青瓷器名窯之一。
1.御用藥房。
1.書本封面與封底之間的紙頁。
1.通報姓名。
1.宮官名。掌內外傳旨通報之事。多由宦官擔任。
1.佛教三衣的一種。
2.指襯衣﹑襯衫等貼身穿的衣服。
1.謂可為天下懿范的后妃言行。
1.諸侯國境內的城邑。
1.內心的想法。
2.指內心的欲望。
3.指詩歌的思想內容。與文辭描繪的"外意"相對而言。
1.指被敵人利用的內部因由。
2.中醫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內傷臟氣為致病的"內因"。參閱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3.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1.女眷方面的姻親。
1.到內殿謁見皇帝。因須由有關官員引領,故稱"內引"。
1.內心陰險狠毒。
1.謂天資穎悟。
1.官名。《周禮》天官的屬官,掌管王﹑后﹑世子的飲食和宗廟祭享用品。
2.借指宮廷中的膳食。
1.指任命為京官。
①國內的憂患內憂外患。②內心憂慮素小心畏忌,已內憂矣。③指母喪以內憂解職。
1.指國家內部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亦泛指內部的糾紛和外來的壓力。語出《國語.晉語六》"不有外患,必有內憂。"
1.即女御。宮中女官。
2.侍女。
3.指內侍之官。
4.謂與婦人同房。
1.唐代禁苑中供使喚的雜役。
1.指中原地區。
1.皇宮內的庭園。亦指皇宮之內。
1.指皇宮內妃嬪所住的宮室。
2.佛家謂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內院名善法堂,彌勒菩薩常居此說法。
3.里院。
4.指內三院。
1.官名。即中允。太子官屬。
1.蘊含的思想感情。
1.皇家作坊釀造的酒。即御酒。
1.唐王琚常參與重要政事,當時號"內宰相"。
1.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對。
1.內藏。
1.人或動物的胸腔和腹腔內器官的統稱。內臟包括心﹑肺﹑胃﹑肝﹑脾﹑腎﹑腸等。
1.猶家生子兒。指奴仆的子女仍在主人家當差的。
1.《禮記》篇名。內容為婦女在家庭內必須遵守的規范和準則。
2.借指婦職﹑婦道。
1.住宅的內院。
1.國家向本國公民借的債。與"外債"相對。
1.國內戰爭。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政權的戰爭和國內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之間的戰爭。
2.指內部混戰。
3.內心斗爭。
1.舊時稱男主人為"掌柜的",稱主婦為"內掌柜"。
1.皇宮中的儀衛。
1.帝后巡幸游獵時所居的帳篷。
1.中醫學名詞。主要指發生于眼珠內部的疾病。
1.被皇帝召見。
1.不經過外朝,直接由宮中發出的皇帝的詔命。
1.光照室內;光照內部。
2.引申指內自省察。
3.謂姿質清朗。照,明。
1.指內結于君主的人。
2.秦漢內廷官署名,掌帷帳等用物。
1.宮中的珍貴食品。
1.古代王后所持象征權位的瑞玉。
2.境內腹地重鎮。
1.考證用語。指資料本身內部的證據。
1.國家內部的政治事務。
2.宮內的行政事務。
3.家政;家內的事務。
4.借指妻子。
1.體內臟器的疾病。對"外癥"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