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到內殿謁見皇帝。因須由有關官員引領,故稱"內引"。
1.憂郁不舒貌。
1.猶慍怒。
1.深奧,奧義。
1.古代朝服所用淺赤色蔽膝。泛指官服。
1.缊袍。用碎麻或舊絮制的冬衣。
1.古代祭服上的淺赤色蔽膝。
1.猶缊袍。泛指貧者所服粗陋之衣。
2.指貧寒者。
1.蘊藉‖蓄寬容。
1.猶靡麗。
1.指粗陋之衣。
1.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
1.粗麻布衣。
1.蘊蓄,含蓄寬容。
1.缊褚。
1.亂麻舊絮。泛指粗陋的衣服。
1.并行貌。
1.絪缊悅豫。謂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而和悅。
1.用亂麻作絮的冬衣。
1.粗麻布短衣。泛指貧者之衣。
1.亂絮填充的衣袍。
1.收藏。
1.懵懂愚昧。
1.亦作"韞櫝"。
2.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
3.比喻懷才珍藏,待價而沽。
4.懷藏;包藏。
1.藏;懷藏。
1.亦作"韞韣"。
1.赤黃色蔽膝。
1.舊時商界借稱珠玉行業。
1.猶韜晦。
1.《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后因以"韞價"謂韞櫝而藏,待價而沽。比喻懷才待用。
1.含蓄而不顯露。
1.藏在柜子里。
1.謂承受天命。
1.藏起奇謀。
1.指四方高,中央下的丘地。
1.謂懷抱清白的操守。
1.久負聲望。
1.猶珍藏。
1.含蘊;蓄積。
1.藏玉。
2.比喻掩藏才智。
3.見"韞玉硯"。
1.亦稱"韞玉"。
2.即淄硯。山東淄川所產的硯臺。
1.戲曲念白的一種。同京(北京)白﹑蘇(蘇州)白等相對。大抵以中州韻為讀音﹑咬字﹑歸韻的標準,四聲調值也有特定規律,因而節奏感和音樂性較強。傳統戲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較高的人物多念韻白。
2.戲曲中句子整齊押韻的道白。
1.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如《廣韻》分韻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韻》分為十九部。
1.氣韻格調。
2.亦作"韻調"。音調。
3.引申為腔調。
1.指寫有聯句的竹簡。
1.風韻氣度。
1.指韻文用韻的法則。
1.指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參見"韻母"。
1.氣韻風格。
2.指音韻格律。
1.敲鼓聲。
1.和諧,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