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液體很快地流下。
2.
動詞
拉肚子;腹瀉。
1.
傾瀉,水往下急流。
1.出自《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詩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
2.出自《散發一扁舟》詩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
3.出自《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那涪江水勢又與下面不同,離川江不遠,瞿塘三峽,一路下來,如銀河倒瀉一般。
4.出自《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
傾注;傾倒。
1.出自《搜神記》掘堂上作大坎,瀉水其中。
2.出自《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芳酒瀉盈樽,秋香折盈把。
3.
排泄。
1.出自《白虎通·情性》腎者主瀉,膀胱常能有熱。
2.出自《論衡·道虛》口齒以噍食,孔竅以注瀉。
4.
指腹瀉,使腹瀉。
1.出自《夢溪補筆談·藥議》楝根皮瀉人,枝皮則吐人。
2.出自《續博物志》真菊可以延齡,野菊可以瀉人。
3.出自《駱駝祥子》這回添上了痢病。他急得抽自己的嘴巴,沒用,肚皮似乎已挨了腰,還瀉。
5.
宣泄,吐露。
1.出自《志雅堂雜鈔·人事》翁精于琴,善音律。有畫魚周大夫者,善歌。閑令瀉譜,參訂,雖一字之誤,必隨證其非。
2.出自《水滸傳》呼酒謾澆千古恨,吟詩欲瀉百重愁。
3.出自《橄欖·行路難下篇》千數百年前一位詩人的心聲,不知不覺地從愛牟口中流瀉出來了。
6.
通“潟”。鹽堿地。參見“瀉土”。
1.出自《論衡·超奇》山之禿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孰其滋也?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瀕海廣瀉,并為膏土。
1.亦作"沉德"。
2.謂喪失道德。
1.沒頂。
1.亦作"沉顛顛"。同"沈甸甸"。
1.亦作"沉甸甸"。
2.形容物體分量重或心情沉重。
1.亦作"沉墊"。
2.沉沒,淹沒。指水災。
1.猶垂釣。
1.亦作"沉定"。
2.沉著鎮定。
1.指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沈約曾任東陽太守,故稱。
1.亦作"沉毒"。
2.沉痛;深恨。
1.隱逸。
1.亦作"沉厄"。
2.深重的困苦,災難。
3.長時期的阻撓﹑壓制。
1.亦作"沉惡"。
2.隱伏的罪惡。
1.實沈與閼伯,傳說中的人物名。相傳為高辛氏(帝嚳)之子。實沈與其兄閼伯不和,時動干戈。堯因遷實沈于大夏,主參星;遷閼伯于商丘,主辰星。見《左傳.昭公元年》◇因以"沈閼"作兄弟相殘的典故。
2.沉滯阻塞。引申為官職未得升遷。
1.猶傾耳。謂非常注意地聽。
1.南朝梁詩人沈約﹑范云的并稱。沈約曾領中書令遷尚書令,范云曾領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右仆射。
1.消沉放任。
1.陰沉之氣。
1.亦作"沉烽靜柝"。
2.烽火熄滅,柝聲寂靜。喻邊疆無戰事。
1.亦作"沉伏"。
2.滯郁。
3.官職不顯,不受重用;埋沒。
4.指隱藏。
5.中醫謂脈搏隱伏,須重按始得。
電影劇作家、導演。天津人。1924年從影。抗戰期間參與組織上海影人劇團。抗戰勝利后任中電三廠副廠長。建國后曾任海燕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執導影片《萬家燈火》、《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曾獲文化部獎。
1.亦作"沉亙"。
2.猶言深深地縈繞。
1.指長遠相傳之流派。
1.沉溺迷惑。
1.亦作"沉光香"。
2.一種異香,燒之有光。
1.沉著果斷。
1.繼承效法。
1.亦作"繩屝"。
2.古代喪服所著的草鞋。
1.見"繩菲"。
1.猶繩檢。約束。
1.猶法規。
1.彈劾;糾正。
1.銀河。又名天河。
1.衍化蹤跡。
1.亦作"繩技"。亦作"繩妓"。
2.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
3.指繩技藝人。
1.見"繩伎"。
1.見"繩伎"。
約束;拘束多加繩檢|不服繩檢。
1.糾正過失。
1.糾正舉發。
1.亦作"繩矩"。
2.墨繩與矩尺。比喻規矩﹑標準。
1.《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繩鋸木斷"比喻力量雖小,日久為之,也能做成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1.古代喪服所著的草鞋。
1.古代的一種博戲。
1.亦作"繩鞚"。
2.繩制的馬絡頭。
1.見"繩控"。
1.用繩索捆綁。
1.纜繩。系船的繩索。
2.指一般的粗繩。
1.約束抑制。
1.衡量。
1.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