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北方官話)把木楔、釘子等用錘子等工具敲打到別的物體里面去。
1.
用上平下銳的木塊插入木榫縫中,以起固定作用。
1.出自《意林》夫君政陵遲,如乘敝車,若能求巧工使葺理之,折則接之,緩則揳之,可復新矣。
2.
今泛稱把楔子、釘子等捶入物體。
1.出自《大刀記》打得質量好的土墻,在墻干之后,要往墻上揳釘子,比往木頭上揳個釘子花費的力氣要大得多。
3.
比喻像楔子一樣插入。
1.出自《火光照紅海洋》它是一處揳入大金門島側后方的陣地。
4.
楔形的東西。
1.出自《珍珠船》雷州每大雷雨……又於霹靂處得揳,如斧,謂之霹靂絜。
2.出自《雷異》詩其父趨而視,揳石一何毒!五臟毛骨血,不知歸何孰。
1.奮發貌。
1.揮動衣袖。《儀禮.聘禮》"公東南鄉,外拂幾三;卒,振袂中攝之,進西鄉。"胡培翚正義引敖氏曰"振袂,去塵也。"后多形容出行時的動作。
1.擾動。
1.震怒。
1.童女。振,通"俥"。
1.發揚新奇。
2.猶奇特。
1.特出﹑非凡的人。
1.興起;奮起。
1.救助困窮的人。
1.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1.救濟貧窮的人。
1.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1.古代的一種棺飾。
2.整容。
1.盛怒貌。
1.震怒變色。
1.見"振懾"。
1.整理修飾。
1.見"振悚"。
1.受震動而敬慎。
2.猶整頓。
3.整齊嚴肅。
1.飄動的白絹。
2.喻隆冬自然界白色的景物。
3.喻飄動的白發。指老人。
1.振蕩沸溢。涾,水沸溢。
1.舉行萬舞。萬,古時武舞的一種,舞時振鐸以為節。
1.顯揚武力。
清末湖北革命團體。1910年由群治學社改組成立。以講求武學”為名,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楊王鵬、蔣翊武先后為社長,吸收社員二百四十余人。不久改為文學社。
1.謂僧人持錫出行。錫,錫杖。杖頭飾環,拄杖行則振動有聲。
1.發出音響。
發展使興盛振興中華|振興工業|振興教育。
1.唐代考功﹑度支的別稱。
2.猶施行。
1.見"振恤"。
1.亦作"振迅"。
2.抖動。
3.激勵;奮起。
1.見"振訊"。
1.起用久被廢黜的賢者。
1.顯揚;興起。
1.亦作"振耀"。
2.照耀;顯耀。
1.謂救濟之使有產業。
2.治業。
1.抖衣去塵,整衣。
1.猶彈冠。謂出仕。
2.猶濯纓。謂隱遁。
1.鼓翅。
2.古樂章名。
1.美玉受撞擊震動的聲音。
1.謂顯揚文采。
1.見"振懾"。
1.眾多貌;盛貌。
2.信實仁厚貌。
3.群飛貌。
4.驕矜貌。
5.戰栗。
自以為理由充分地大發議論雙方都振振有詞,互不相讓|他揮著手勢,振振有詞地說了一片大道理。
1.見"振振有詞"。
1.稱職。
1.舉拔久未起用的賢者。
1.童男童女。振,通"俥"。
①興起大風振作。②精神奮發,情緒高漲振作精神|你可要振作起來。
1.我﹐我身。多用于天子自稱。
1.亦作"朕跡"。
2.征兆;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