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恊”。“旪”的今字。亦作“葉”。
2.
和睦;合作。
1.出自《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
3.出自《〈王文憲集〉序》宋明帝居藩,與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協。
4.出自《新唐書·李適之傳》嘗與李林甫爭權不協。
3.
悅服。
1.出自《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
2.出自《爾雅·釋詁上》悅……協,服也。
3.出自《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狀》邇無不協,遠無不賓。
4.
調整;調和。
1.出自《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2.出自《長笛賦》夔襄比律,子壄協呂。
3.出自《人物志·材能》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
5.
態度溫和。
1.出自《管子·弟子職》既拼反立,是協是稽。
2.出自《雙劍??諸子新證·管子三》協稽正承立字為言。謂其反立之容儀協和也。
6.
符合;相同。
1.出自《書·舜典》曰重華協于帝。
2.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
3.出自《論衡·自紀》屈奇之士見,倜儻之辭生,度不與俗協,庸角(甬)不能程。
4.出自《景福殿賦》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
5.出自《杜陽雜編》翰林學士姜公輔屢進嘉謀,深協上意。
6.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墨林快事》以為三金,於義最協。
7.
匯集;匯合。
1.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2.出自《國語·周語上》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奸,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
8.
合并;攙和。
1.出自《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2.出自《云仙雜記·洪兒紙》姜澄十歲時,父苦無紙,澄乃燒糠協竹為之,以供父。
9.
聯合。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2.出自《宦者傳論》乘九服之囂怨,協群英之勢力。
3.出自《圣武記》于是遐邇詟忌,知太祖志不小,遂協而圖我。
4.出自《書信集·致章廷謙》蓋在協以謀我矣。
10.
協助。
1.出自《晉書·虞溥傳》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贊協時雍,光揚盛化。
2.出自《陜西光復記》郵部盛宣懷迭電陜撫,令派兵協剿。
11.
清軍的編制單位,在鎮之下。三營為一標,兩標一協。相當于后代的旅。
1.出自《清會典·兵部一·尚書侍郎職掌》標分其治於協、於營、於汛,以慎巡守,備征調。
2.出自《儒林外史》那本標三營,分防二協,都受他調遣。
3.出自《陜西光復記》陜省新軍,本祇混成一協,而其中尚多缺額。
12.
通“挾”。懷藏。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
2.出自《酬從弟惠連》詩務協華京想,詎存空谷期。
3.出自《石闕銘》協彼離心,抗茲同德。
①用話應付搪塞;說話含混閃躲支吾其詞|言語支吾|這分明是支吾的話。②支撐;支持住不倒下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她支吾著回到家里,就躺倒了。③應付;對付不必分付,自有道理支吾|若非君瑞,以書相救,怎地支吾?
1.見"支吾"。
1.見"支吾"。
1.象聲詞。
1.指分家。
鐵路網內從干線通往附近的工礦基地(企業)或林區、港區等的分支線路。一般多為盡頭式鐵路。
1.見"支銷"。
1.亦作"支消"。
2.耗費,開銷。
1.卸下出售。
1.晉高僧支遁和高士許詢的并稱。兩人友善,皆善談佛經與玄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誼。
1.猶支辭。
1.猶繁瑣。
1.謂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1.樹枝和葉子。喻旁系親屬或同門轉相傳授的弟子。
1.宋賦稅的輸納方式。送納賦稅有固定處所,而以有馀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謂之支移。支移遠近以戶等高下而定。宋哲宗時,陜西分三等,鄉村第一﹑二等戶三百里﹑第三﹑四等戶二百里,第五等戶一百里。若非期限緊迫或戰爭急需,允許人戶納腳錢以免支移,成為變相加稅。腳錢亦按等征收,且不斷增重,甚至與正稅相當。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須添納腳錢的。
1.以手托下巴。
1.流派,支派。
2.旁系宗族。
1.后代子孫。
1.應酬;接待。
2.敷衍,應付。
3.供應。
4.指供應之物。
5.伺候;守候。 6.應答,回答。
1.清代后期,各省總督﹑巡撫可以就地籌款,應付特殊用途,通常設置支應局,為非正式的財政機構。
1.支付使用。
1.謂同類的分支﹑演化的末流。與,同類。
1.抵御。
一類大小介于細菌和立克次體之間的微生物。有獨立代謝機能的最小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壁,形狀多變。人和一些動物的口腔、咽部和泌尿系統都有支原體寄生。有些是人和動植物的病原體。
1.支持,援助。
1.明代漕運方式之一。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征調南糧,改海運為河運。在淮安﹑徐州﹑臨清等地設倉收囤,由官軍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縣)等段,節節接運,名為支運。每年四次,運糧三百余萬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兌運一說,支運包括支糧和運糧兩個方面,指從前一糧倉支出稅糧,運往后一糧倉。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必即當年該倉的進倉糧;當年各倉的進倉糧,不必即供當年運軍支出運輸。
1.宋代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支使與掌書記的并稱。
1.支撐維持。
1.分裂肢體。
1.象聲詞。現多寫作"吱吱"。
2.形容詞后綴。
1.見"支支喳喳"。
1.謂細碎繁瑣。
1.謂語言散亂。
1.亦作"支支梧梧"。
2.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1.見"支支吾吾"。
1.亦作"支支查查"。
2.象聲詞。
1.輪值侍侯。
1.謂手枝生一指而有六指。
1.宗族的分支。
1.支撐。
2.指用于支撐之物,支柱。
3.抵觸,抵制。
1.親屬,宗支。
1.支援,幫助。
①起支撐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堅力量國家的支柱|他是廠里的主要支柱。②撐起;撐住這種局面他能支柱多久?
也稱主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的生產部門。其特點是市場需求潛力大,具有大規模的產出可能性,發展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現階段的支柱產業為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
1.支撐,維持。
1.支使開。
1.支持延續。
2.猶拼湊。
1.謂下棋﹑打牌時在一旁幫助出主意。亦指幫助出主意的人。
2.泛指給人出主意。
1.古代宗法制度以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的次子以下及妾子都為支子。
2.植物名。即梔子。
1.從旁給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