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指用以調味的香草。
2.
名詞
〈書〉芳香。
3.
見“薌劇”,一種廣泛流行于臺灣省、福建省南部薌江一帶的地方戲曲。
1.
谷類的香氣。參見“薌合”、“薌萁”。
1.出自《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2.出自《禮記·曲禮下》凡祭廟之禮……粱曰薌萁。
2.
指紫蘇之類的香草。古人用以調味。
1.出自《禮記·內則》薌,無蓼。
2.出自《聊齋志異·胡四相公》鱉羞鹿脯,雜以薌蓼。
3.
通“香”。香氣。
1.出自《荀子·非相》欣歡芬薌以送之。
2.出自《桯史·南陔脫帽》上方御樓,薌云彩鰲,簫吹雷動。
4.
通“香”。炷香;香火。
1.出自《鬼董·歸宗寺》﹝廬山僧﹞爇薌祝之。
2.出自《故胡母歐陽夫人墓志銘》亦捐產俾浮屠主之,為薌燈之須。
1.高聳的山巖。
1.重疊的山峰。
1.指深宮旁的庭舍。
1.指密布的濃云。
2.喻幽深。
1.高聳的甕城城門。亦泛指城門。
1.指高樓大廈。
1.高聳的樓角。
1.積聚著的云氣。
2.氣象學上指一般為灰色且云底相當均勻的一種基本云型。通常不產生降水。當產生降水時,其形式都是細小的粒子。如毛毛雨﹑冰晶或米雪。
1.謂重疊如屏障的山峰。
1.重重轉折。
1.重疊峙立。
1.高空。
1.高起。
1.高聳。
1.空洞寥落。
1.高聳。引申為特出。
1.高聳貌。
1.高而險峻貌;不平貌。
1.同"崢嶸"。
2.不平凡。
3.高峻。
1.亦作"瘁"。
2.高峻。
1.高峻。
1.深邃空廓。
1.險阻難行。
2.失勢貌。
3.困頓;失意。
4.倒霉;倒運。
5.犯過失;失足。
1.謂挨擠著行走。
1.猶安身。
1.方言。謂白聽的戲。
1.猶躑躅。
1.猶蹲坐。
1.古代少數民族名。
1.杈把。
1.即鏟運車。又稱鏟車。一種搬運機械。車前部裝有鋼叉,可以升降,用以搬運﹑裝御貨物。
1.漁獵之具。
1.袋口成叉角的麻袋或布袋。
1.岔道。
2.歧途。喻錯誤的道路。
1.指妓院老板。
1.帶叉頭的竿。
1.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1.蛤殼制成的白灰。
1.即叉袋。
1.岔道,歧途。
1.一種牌戲。常用來賭博。
1.見"叉燒肉"。
1.粵菜中一種烤制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
1.形容參差不齊。
1.困苦貧乏。
1.艱困勞苦。
1.艱難困苦。
1.遭災受難之日。
1.舊說謂黃楊遇閏年不長,因以"厄閏"喻指境遇艱難。
1.窘迫艱難,時運不濟。
2.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