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遠。
2.
形容詞
〈書〉長久。
3.
名詞
(Xiá)姓。
1.
亦作“徦”。
2.
遼遠;高遠。
1.出自《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2.出自《魏都賦》閑居隘巷,室邇心遐。
3.出自《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地遐物奇怪,水鏡涵石劍。
3.
疏遠。
1.出自《文選·韋孟〈諷諫〉詩文》正遐由近,殆其茲怙。
2.出自《贈士孫文始》詩允矣君子,不遐厥心。既往既來,無密邇音。
4.
久遠;綿長。參見“遐福”。
1.出自《太玄·將》次七:趹舡跋車,其害不遐。測曰:趹舡跋車,不遠害也。
2.出自《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銘》何壽之不遐,而祿之不多,謂必有后,其又信然耶!
5.
遠去。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望先帝之舊墟,慨長思而懷古。俟閶風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
6.
荒遠之地;邊陲。
1.出自《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2.出自《祭郴州李使君書》哀窮遐之無徒,拿百憂以自副。
3.出自《感志賦》覽天庭以游目兮,又欲窮夫四遐。
7.
通“何”。如何;哪能。
1.出自《詩·小雅·隰桑》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1.垂目謹視。
2.昏花。引申為昏昏沉沉。
3.愚昧無知貌。
1.目眩暈厥。
2.混亂。
1.煩悶困惑。
1.目眩昏暈;暈厥。
1.心神昏亂不安。
1.愚昧無知的儒生。
1.昆蟲名。蚊類。形似蠅而小,吸人畜血液。芮,同"蝨"﹑"蚋"。
1.猶色盲。
1.錯亂荒誕。
1.眼花頭暈;迷糊。
1.憂悶。
1.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禪。形容入神的樣子。
1.謂根據外貌判斷人的才德。
1.謂容貌謙恭。
2.謂夙夜敬謹從事。
1.冠名。
1.見"貌合神離"。
1.見"貌合神離"。
1.謂容貌恭敬。
2.謂肅然起敬。
1.謂表面裝作窮困。
1.謂表面上不同而實質上一致。
1.古時下對上的一種敬禮方式。猶后世之請安。
1.見"貌寢"。
1.亦作"貌侵"。
2.狀貌丑陋短小。或以為謂狀貌不揚。
1.謂描畫其形貌。
1.容貌。
1.猶容貌。
1.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
1.見"貌是情非"。
1.謂表面上接受。
1.表面上像。
1.形容人的儀表壯偉。
1.猶假托。
1.猶外貌。
1.容貌;外表。
2.謂根據外貌判斷人。
1.亦作"貌像"。
2.形象;相貌。
1.見"貌象"。
1.謂形貌相似。
1.形狀;狀貌。
1.虛偽文飾的話,假話。
2.猶言表面上說。
1.驗看人的面貌,以核實戶籍冊上登記的人數和年齡。這是隋唐時為防止民間漏報戶口﹑隱瞞年齡以逃避賦役所采取的措施。
1.以禮相待。
1.外貌;形象。
1.蚰蜒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山蛩蟲》。
1.盛美的封冊。
1.茂盛生長。
1.大成。
2.勉力成就。
1.勉行大德。
2.盛德。
1.盛典。
1.繁盛的畿甸。
1.勉力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