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溪”。
2.
見“勃谿”。〈書〉家庭爭吵。也作勃豀。
3.
名詞
(Xī)姓。
1.
亦作“豀”。
2.
山間的水流。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振溪通谷。
3.
山間流水的通道。參見“谿壑”。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p>
2.出自《吳都賦》谿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
3.出自《玉淵潭》詩才過三峽橋,谿壑駴聞見。
4.
謂開溝引泉。
1.出自《陶庵夢憶·瑞草溪亭》蓋此地無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
5.
深峭的山谷。
1.出自《笛賦》其處磅磄千仞,絕溪凌阜。
2.出自《韓非子·守道》夫貪盜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則身不全。
6.
水流會聚的地方。
1.出自《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2.出自《讀〈老子〉札記》為天下溪,為天下谷,溪、谷同意,皆水所歸。
7.
空虛。參見“谿極”。
1.出自《進士策·學術》天下道盛,則臣賢其君,典籍之言存於人;天下道谿,則臣不及其君,而以前人之言??於須眉。
8.
用同“蹊”。小路。參見“谿徑”。
1.出自《豆棚閑話·空青石蔚子開盲》那遲孔二先立在山頂,從空一望,世界上紅塵碌碌,萬徑千溪,都在目前。
9.
中醫學名詞。參見“谷”。
1.出自《素問?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10.
我國古代南方部族之一。東漢至宋時,分布在今湘、黔、川地區。當地有五谿,即雄谿、樠谿、酉谿、潕谿、辰谿,故名。亦稱五谿蠻。
1.出自《魏書·司馬睿傳》巴、蜀、蠻、獠、溪、俚、楚、越,鳥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欲皆異。
11.
古地名。谿州。唐置。故城在今湖南省龍山縣東南。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溪、錦、欽、富四州蠻內附。
12.
姓。戰國魏有谿工。見《莊子·田子方》。
1.出自《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
13.
深山中不與外界相通的溝瀆。
1.出自《墨子·親士》溪狹者速涸。
14.
泛指小河。
1.出自《溪漲》詩溪漲全無岸,沙田又可哀。
2.出自《晚春詣蘇州敬贈武員外》詩煙和疏樹滿,雨續小溪長。
1.猶詭秘。
1.迷信者稱不知病因的腫脹瘀血癥。
1.猶鬼錄。
1.狡詐的計謀。
1.見"鬼計多端"。
1.謂狡詐的計策很多,壞主意多。
1.見"鬼蛺蝶"。
1.無患子的俗稱。舊俗采之令童子佩戴,或懸于門上,云可以避鬼魅。
1.一種小貝殼,白色,表面光滑,有花紋。舊時紹興人把它系在小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避邪氣。
1.鬼神所射之箭。迷信者謂人體為鬼箭射中即致疾病。
2.木名。衛矛的別名。
3.武器名。
1.指迷魂湯。迷信者謂人轉生時飲之﹐前生之事即皆忘。
1.鬼神的指示。
2.舊時對佛教的侮稱。
1.舊俗在清明和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掃墓祭祖,故稱此三日為鬼節。
1.迷信傳說指眾鬼居處。
1.神祇名。主鬼宿。
1.狡猾;精明。
2.狡黠的壞家伙。
1.見"鬼靈精"。
1.指人中。
1.草名。
1.詭秘狡詐。
1.見"鬼瞰其室"。
1.同"鬼瞰其室"。
1.鬼神窺望人家。謂禍害將至。
1.謂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
1.見"鬼瞰其室"。
1.猶言鬼斧神工。
1.客死異地者的鬼魂。
2.棠梨花的別稱。
1.同"鬼哭神號"。
2.同"鬼哭神號"。
形容哭叫聲慘烈殺得敵人鬼哭狼嚎。
1.形容驚恐憂愁。
1.同"鬼哭神號"。
1.形容哭叫悲慘凄厲。
2.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1.形容極度驚恐。
1.傳說蒼頡造字,驚天動地,天雨粟,鬼夜哭。
1.形容悲慘凄涼。
1.鬼之洞穴。
2.比喻邪門歪道。
1.干癟的鬼。比喻骨瘦如柴的人。
1.形容火災慘烈,眾多的人被燒死。語出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1.方言。廣東人稱呼外國人。
1.舊指和尚。
1.方言。謂鬼死所變的精靈。
1.鬼鬼祟祟,不光明正大。
1.作為仆從的鬼。
1.猶鬼力。
(~兒)①用厚紙做成的假面具,是一種兒童玩具,多按照戲曲中的臉譜制作。②故意做出來的滑稽的面部表情扮~丨他把舌頭一伸,做了個~。
1.即南京石頭城。為南京城墻之一段。
1.亦稱"鬼頭錢"。
2.春秋戰國時楚國的蟻鼻錢中的一種。其形上狹下廣,狹處有小孔﹐面有刻鏤。
1.一種陶瓷的顏色,暗青色。
1.亦作"鬼磷"。
2.磷火。
1.猶言鬼靈精。